摘要-当网络上的信息在最大水平上冲击了公家的神经,进级为群体性事件的时候,舆论和民意的力气足以改变事态的发铺,甚至是一直以来为公家设置议题的大众媒介本研讨以《南方都市报》对“邓玉娇案”的报道为例,以数据呈现阐明为主,辅以质性察望剖析当呈现事实和舆论产生缝隙的时候,探讨媒体如何摆正与民意的关系
要害词-“邓玉娇案” 网络民意 媒体 博弈
“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范围到达3.38亿人,较2008年底增添13.4%,上网普及率到达25.5%” 美国景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之说在今天的网络行动中得到了应证跟着网民范围的扩铺,上网普及率的晋升,以网络为平台的群体事件开端频发,有人以为这是中国社会发铺到必定阶段社会矛盾激发的一个排泄口
“周老虎案”、“瓮安事件”、“厦门PX风波”、 “藏猫猫事件”、“杭州飙车案”、“邓玉娇案”等,这些发端于网络的群体性事件不仅在网络世界掀起轩然大波,而且对现实社会中的官民问题、贫富问题等社会矛盾提到了社会公家共同介入解决的高度公家的立场也影响到了问题最终的解决,国民意识在社会的发铺中真正体现了价值但是,当各类案件在演化为事件时,管窥出各种社会力气博弈的艰巨历程,网民的舆论对案件本身、对政府部门、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改变了各种力气底本的态势散布而媒介在传统观念中,“它们发出的信息虽然情势上多样化,但处在统一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必定区域里的媒介,其主导声音与政治经济体系体例、社会心识形态和道德传统,总体上通常是一致的,……在社会观念范畴去去造成扎根于公家思惟的相称一致的形象、口号、象征、价值尺度等等”[1] 但是,在今天的这些网络群体事件中,媒介的规训神话却被网络舆论的力气神话所取代,无论是媒介自身的报道,仍是事件的发铺趋向都朝着大众的一方倾斜本文将以“邓玉娇案”为例,探讨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于民意的博弈中所体现出的姿势与策略
一、邓玉娇事件庭外风云
当2009年上半年即将停止的时候,在网民们强盛支援力气的支撑下,法院终于对邓玉娇案作出了判决,涉嫌故意杀人的邓玉娇被免除刑罚这场连续一个多月,引爆网络论坛的邓玉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而当5月12日,《长江商报》就邓玉娇事件发出了首篇报道,该报道随即被新浪网转载,一时光高居留言排行榜第一位18日,巴东警方第二次通报案情,称邓玉娇涉嫌故意杀人这彻底引爆舆论,各种媒体全面报道,各大论坛民意汹涌凯迪以动辄四、五百楼的高度,当然地成为邓案舆情风暴的中央和主战场中华、铁血、乌有、百度巴东吧等各大论坛也都成为舆情风暴的中央不仅这样,除了对邓玉娇案提出的种种怀疑,网民们更是以实际行动来支撑邓玉娇凯迪网友“超级低俗屠夫”吴淦到巴东,说服邓玉娇家人让律师介入网民发表声明到巴东支援邓玉娇,逼使有关当局决议是要斟酌到公家的反弹网络民意对司法裁决产生了强盛压力,最终,网络监视甚至演化成网络审讯,迫使法院在宣布邓玉娇“有罪”的前提下又将其当庭释放
5月12日,巴东县公安局副局长宋俊向巴东县政府通报了“5·10”案件的调查成果及细节,并接收了湖北省内《三峡晚报》、《长江商报》等部门媒体采访这些情形的汇集,即为外界所称的巴东警方对于邓玉娇案的“第一次情形通报”在此之后,《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重磅出击,揭开了邓案的重重迷雾《中青报》、《东方早报》、《扬子晚报》等的介入也拉高了邓案的声势
跟着媒体记者采访的深刻,各家媒体对事件本身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媒体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如《广州日报》与《南方都市报》在对律师风波的报道中则分离从律师和邓母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望问题的产生经由,偏向性也天然吐露其中特殊是在律师爆出性侵略的情节后,当时在场的媒体分成了两派,一是挺夏派,二是倒夏派第一排以《广州日报》为代表,文字表示有显明的偏向性第二派以《成都商报》的龙灿为代表,他保持相信公安机关的信息是明白的,这在他的文章《案件侦察停止,不消除拔出萝卜带出泥》中有充足体现[2]与此同时,站在事件风口浪尖的媒体,不仅须要向身后的读者和观众宣布事情入铺的情形,也在受到舆论的牵制在此期间,具有代表性的媒体就是《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南都》记者龙志在抵达野三关镇四天后,发出的《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因为与主流网民的立场偏向不同,网络上立刻呈现不满情感-5月22日,《南都》采访巴东县公安局长剖析案情,再次引起舆论骚动自此之后,《南都》的报道开端“归归民意”
二、网民早于媒体产生评论,先入为主产生刻板印象
“一次无意偶尔的照片曝光,在网民的“人肉搜索”和穷追猛打之下,终于有了一个如人等待的成果无论其间的反腐逻辑是否值得检查,这场堪称成功的奋斗,都极大地加强了网民的反腐信念不出门、不露面,坐在家里,轻点鼠标就可以完成举报,近乎‘零距离、零成本’的反腐情势,已成为中国国民最喜爱的监视路径” [3]
在主流媒体还没入入报道场,当地媒体的扼要报道成为信息重要起源的时候,网络舆论已经呈现出一边倒的现象网络上关于案件的主角邓玉娇、邓贵大的形象比拟抽象,基础上可以概括为“民女抗暴” ,以为邓玉娇必定是玉女、烈女、好汉-邓贵大、黄德智等人必定是贪官恶吏这是一个预设的形象,是网民依据先前媒体的报道,以及警方隐约的颁布描绘出来的跟着事件的发铺,网民们对于律师披露的性侵略情节也以为是确信无疑的网络民意的主流说法,契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学想象——民女对抗官吏欺凌的经典题材一旦这种想象被赋予了道德的高度,它就成了推进网民精力示威的铺垫,可以在瞬间爆发 “群体的感情是极其易变的,能在瞬间从极端的残忍改变为极端的宽巨大度和勇敢无比”[4]在“邓玉娇事件”的发铺入程,网民们同样呈现出作为虚拟群体的非理性、感性化的特性
网络媒体因为它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它成为自由言论的战场,一个可以揭穿和宣布现实真实的通道现实生涯中的各种法规、道德的限制约束着人们放荡的脚步,当这种被压抑的心态找到了一个可以自由释放的处所时,它必定会变本加厉地发泄个痛快网络群体大多生涯在想象的世界中,特殊是事件刚被揭穿的阶段,一旦问题触动了道德的神经,越过事实真实之外的“高尚”言论立刻吞没网络上任何可以自由言论的场合然而,就最近的几回网络“群体性事件”[5]来望,在互联网之外的现实世界,网民们的言论真正成绩了一场舆论神话舆论的力气在让“邓玉娇案”变为 “邓玉娇事件”的入程中超出了以去所有有关对大众之口的描写
三、网络民意对媒介的议题设置产生牵制性影响
(一)为媒介设置议题
最初接触“邓玉娇案”的许多媒体可能都没有想到它最后会演化成一件全国关注的公家性事件因为网民们的关注,使得“邓玉娇案”上升为“邓玉娇事件” ,成功地为媒体设置了议题从案件爆发到审讯停止的37天时光里,主流媒体纷纭报道或转载有关“邓玉娇案”的相干信息在有关方面第一次对外宣布“邓玉娇案”信息的时候,主流媒体失去了第一报道者的位置大部门的媒体通过转载处所媒体的消息,没有形成自己的有效话语机制在案件产生四五天之后,湖北境外的媒体纷纭入入野三关镇,此时湖北处所媒体因为各种原因纷纭退出报道场,而《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媒体开端施铺其作为跨区域媒体舆论监视的优势在第二次报道浪潮中,《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以大篇幅和深刻事件本身的报道而变成媒体的焦点,成为各大媒体、论坛引用和转载的重要对象尤其是《南方都市报》,无论在报道篇幅上,仍是在报道内容上都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见表1)

表1 5月13日-6月18日《南方都市报》与《广州日报》报道情势
同为此次报道的主力军,两家报纸使用的版次也相称,但是《南方都市报》的报道篇数(N=34)显明多于《广州日报》(N=20),而且大多都以专题/专版的情势呈现《广州日报》则以将消息、通信散落于各个版面的方法入行报道这可能与广州日报作为党报的身份分不开,“南都一如既去的精英颜色与广州日报多年传承的大众性情产生了对碰”[6]
(二)媒体议题设置走向中网民的力气
在《南都》5月20 日正式发出自己的报道之前,转载其它媒介的信息成为其消息的重要起源(见表2)但是,从其所发表的社论来望具有显明的偏向性,指出了警方将关注点投向抑郁症有混杂事实与义务之嫌因此,它的立场基础上没有偏离网络上对此事件所讨论的范畴和立场之外
但是当第一篇由《南都》记者发出的深度报道——《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一经刊出后,所有媒体和网络论坛为之震撼记者龙志试图从人道化的客观表达中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可是恰是这种对网络上传播的邓玉娇形象的消解,招致了网民们的一致反对网民们迫切请求断定邓玉娇无罪的舆论偏向与媒体请求全面反应事实的义务产生了“间隙”跟着事件的进级,在网民们的唾骂声中,《南都》的议题设置开端基础向民意靠拢,报道思路也产生了变化

表2 《南方都市报》的重要议题/消息起源
《南方都市报》于2004年4月历史性地对其时评版块入行改版,2006年再次入行改版,形成了今天社论、众论、个论三足鼎峙的局势A02版刊登社论,表达本报立场-A叠A30、A31刊登个论和众论,个论由社会上相干精英人士撰写对社会暖点的个人望法,百家争鸣-而众论版,则为宽大市民提供一个公共言论空间《南方都市报》搭建的公家言论平台完美了其作为大众媒介的一个光鲜特点在此次报道“邓玉娇案”入程中,这个公家言论平台也为不批准见的交换提供了机遇同时,在自身报道产生危机的时候,也为改变策略提供了通道从表2中可以望出,20日之后的重要议题中,无论是来论的篇数仍是比例都有显明的增添增添了代表大众声音的言论,为平息之前大众反对的声音起到了缓冲的作用,使得民意的天平暂时得到了平衡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应了网络媒体上泛起的民意和舆论在必定水平上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起到了牵制造用
四、传统媒体与网络民意的博弈
正如李文凯在《南方的立场》第2辑序言里所说的-“对于南方都市报来说,记载时期入程、培养现代社会、启蒙国民意识,恰是他自我期许的定位与使命……一个念兹在兹于国民社会的媒体,天然也是无法自外于这样一种意识与尽力”[7]恰是这种带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文以载道”思惟印记的《南都》,把对传媒的义务晋升到了社会的高度因此,即使是在各种力气的牵制下,它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精英立场,并没有向强盛的舆论一边倒,也没有向刻板印象让步在各方力气的博弈场中,《南都》代表的部门媒体表示出许多不同的弹性行动以面对这种局势
当网民们的舆论形成强盛话语声势的时候,良多媒体的偏向性也趋于一致网络对案件当事人演绎出来的一系列刻板印象也对媒体的报道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即使是在大众媒体特殊是网络论坛呈现一边倒的时候,《南都》却发出了异样的声音,为此也蒙受了网民们的指责在阅历了网民们要废弃对《南都》支撑的压力之后,以读者/观众为自己生存之境的现代传统媒体无法解脱受众对其的立场因此,当舆论的声音与媒体的报道产生冲突的时候,《南都》改变了报道策略
以20日《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为界线,可以将《南都》的重要议题离开剖析如表3所示须要阐明的是,这里的划分方法,只以望待此事件的立场为划分尺度指责办案机关的办案不力,以及深层的政府内部问题的划为负面议题-而以案情入铺和理性评论为中性议题-以政府部门立场发出的言论为主的报道为正面议题

表3 《南方都市报》重要议题
从表3中可以望出,报纸对事件的追踪报道基础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动身,没有添加显明偏向的立场而对案件有关方面人物的采访中,除了19日的《邓母-邓贵大算是女儿的叔叔啊》与22日的《邓玉娇律师-她内裤上留有证据》两篇报道有负面披露和指责的意味在里面,其余也基础服从平衡报道的原则但从其刊登的所有评论来说,20日前后产生了显明的变化从表2中可以望出,对于“邓玉娇案”的所有议题中,来自于报纸编纂部自己的社论只有两篇,分离发在20日《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的前后所以,从所占比例来说,20日之后的《南方都市报》显明少了自己说话的声音,更多地是将议题起源选择面向了外界的多方言论
在评论指责政府机关的作为、网友声音、评论案件背后的社会问题三个重要报道议题中,批判性的偏向显明,而且矛头直指办案机关和深层社会问题这种代表负面立场的文章共6篇,占20日之后总报道数的26.1%但是与此同时,报纸也选择了代表理性观点的评论,在如何让司法公平这一议题中,三篇评论的情势分离是个论、社论和来论,都从理性的高度盼望通过司法公平来归归到问题的最终解决上这种中性的高屋建瓴性的观点同时也可以缓和批判矛头的所指中性议题在20日之后成了议题的重要情势,这也保证了选题的安全性,避免了与网民看法和舆论的直接冲突
以发明事件背后真相为职业道德的消息媒体,客观公平是评价其优良与否的一个尺度在“邓玉娇案”之律师风波中,当媒体们的视角纷纭转向律师的时候,《南都》的《邓玉娇案-风云诡秘的三天》凸起了从邓母的角度望待事情中产生的问题,在与其它报道的对照中更显平衡性和公平性
五、结语
在此次“邓玉娇案”的报道入程中,民意对媒体的影响直接而又深刻在产生媒体倒向舆论一边的同时,也产生过媒体与民意的破裂,导致了媒体无法承载民意《南方都市报》的消息从业人员,基于市场与口碑的双重斟酌,将主流舆论的声音晋升到议题的高度但藉由网络助长民意的粗拙和非理性,采用了以事实为尺度,安全选题,避免冲突等避祸策略,妄图突破网民的舆论节制,在对官方的渎职行动有直接批驳的语境表示同时,也对事件的对峙双方做了绝可能的平衡报道
大众媒体的大众视野,使得代表民意成为其应绝的义务作为媒体自身的专业精力,寻求独立自主和客观公平的目的使其在各方力气的博弈中凸显奇特的精豪气质而游走其间的传统媒体,自身的弹性策略在以后应对各种事件的入程中还须要细心的断定和甄别
注释-
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铺状态统计告.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47710466d1051.html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62
[2] 黄奇丽.媒体报道邓玉娇案的一些思考. http-//huangxiuli.blog.hexun.com/34376186_d.html
[3] 陈力丹,宋子婧.从传媒“排气阀”作用望网上看法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68)
[4] 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44
[5] 吴麟.大众传媒在转型期中国国民集体行动中的作为——基于“审议民主”的视角.中华传媒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6083
[6] 杜安娜.从邓玉娇事件望媒体对民意的表达.南方传媒研讨.
http-//nf.nfdaily.cn/nanfangdaily/cmyj/200908260226.asp
[7] 李文凯,周筱赟.南方的立场·第2辑.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作者系姑苏大学凤凰传媒学院07级传播学硕士研讨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