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韩晓杰:中国新闻界的信任危机

字号+ 作者:小关 来源:网络 2009-12-20 我要评论 挑错

  【摘要】 信赖在消息传播运动中是至关重要的能否获取受众的信赖,是消息媒体能否立足的基本当前我国消息界积累的诸多严峻问题,引发了人民群众对消息媒体的信赖危机虽然这种危机尚处在初始阶段,但已经影响了媒体功效和作用的施铺我们不可等闲视之,而应当积极采取办法,化解危机,建构信赖

  【要害词】 消息界,信赖,危机,构建

  一、信赖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信赖问题,20世纪80年代之前只有个别学者给予了零碎的关注但到了20世纪末,对信赖的研讨一下子火爆起来,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都从各自不同的理论和方式论视角铺开研讨人们逐渐意识到,信赖是个大问题,而不是简略的您信赖我、我信赖您信赖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在必定的社会前提和文化传统下形成的一种权力和任务规范从社会整体角度来讲,信赖是一种长期积淀下来并且为社会大多数人所遵循的非正式契约关系

  信赖对于构建社会关系和维持社会秩序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齐美尔以为信赖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气之一他说-“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广泛的信赖,社会本身将崩溃,几乎没有一种关系是完整树立在对他人的确实了解之上的如果信赖不能像理性证据或亲自察望一样,或更为强有力,几乎一切关系都不能持久”[1]

  详细到消息传播范畴,信赖对于消息传播运动的运行具有决议性的作用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人民的信赖是报刊赖以生存的前提,没有这种前提,报刊就会完整精神萎顿”[2] 我国有名消息理论家甘惜分也谈到-“获得人民的信赖,得到人民的支撑,这是我们消息事业的基本问题”[3] 英国媒体学者卡伦?桑德斯更是指出-“信赖是消息报道这座大厦得以平地而起的全体基本-当我们望到有关非洲艾滋病的消息报道时,当我们收听到足球赛况的最终成果时,或者当我们从报纸上望到利率降落的消息时,我们完整相信别人的陈说编纂们只能依赖于记者的报道,而记者则完整依赖于自己的消息源要想使一家消息机构让人感到值得信赖,树立一个报道正确、可靠、快速的形象是至关重要的”[4] 可见,研讨者们对信赖在消息传播中具有无以复加的位置是有共鸣的

  二、信赖危机的表示

  一提到消息界的信赖危机,我们就习性性地把眼光投向西方媒体以美国为例,我们随意掰着指头就能数出几件丑闻-1980年《华盛顿邮报》的库克假消息案、1999年《洛杉矶时报》的体育竞技场丑闻、 2003年《纽约时报》的布莱尔假消息案、2004年《今日美国报》的凯利假消息案等等有人就发感叹-主流报纸几乎全军覆没,美国的传媒不可托啊那么,中国消息界的情形如何,存不存在信赖危机呢?我们先望一份调查讲演-复旦大学三位学者,采取由梅耶建构的媒介公信力指标测量系统,于2005年在全国入行了大范围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显示-中国受众对大众传媒公信力的整体评价不高,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公信力程度都没有到达“良好”[5] 海内不少此类实证调查都得出类似的结论,即我国媒体的公信力不高,受众对媒体缺少足够的信赖以上是实证调查的结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感触感染到我国消息界信赖危机的问题已经不容归避笔者将中国消息界信赖危机的表示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虚伪消息不断,媒体信用受损媒体最重要的功效就是监测环境、守望社会,如果消息是虚伪的,媒体各项功效的施铺只能是奢谈近年来,我国媒体的假消息层出不穷、来势汹汹,甚至连虚构、导演的消息也大批呈现导致虚伪消息发生的因素有良多,如采访不扎实、被蒙蔽,写作入程中漏掉重要信息,编纂、排版环节呈现差错,转载前未核实等等上述这些情形基本上是业务程度不外硬或忽略大意造成的,不具有造假的主观意愿如果说这类假消息尚可以谅解的话,那么恶意编造消息的情形就不可饶恕了2007年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事件”之所以影响恶劣,要害在于这是一个恶意造假的典范一旦记者造假,我们的媒体通常会出头具名阐明该记者不是正式记者,而只是临时聘用人员人们信也罢、不信也罢,但起码给人这么一种感觉-消息界仍是极力保护自身纯粹的,都是外围的消息民工惹得祸之前的造假,一般属于记者个人行动,最多也只能阐明记者个人职业道德有问题但在第十七届中国消息奖评比中,《扬州晚报》竟然拿假版面参评,就真是骇人听闻了拿假版面评奖阐明是整个报社集体造假,情形就严峻多了一名记者造假,媒体可以辩护大多数记者是好的,受众也许还能给予懂得但面对这种媒体集体造假行动,受众还怎么相信您?虚伪消息是消息界呈现信赖危机的祸首祸首,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效果不堪假想

  第二,记者、媒体经受不住经济好处的侵袭对记者而言,重要是拿红包、收封口费对媒体而言,则是屈从广告大户记者拿红包,已经司空见惯,也长期受到大众的诟病记者拿红包也分不同情形-有的属于给记者的“车马费”之类,数额一般较少-有的属于“有偿消息”,写软稿,用消息的情势包装广告-有的则是“有偿不闻”,对应当报道的消息保持缄默,也就是所谓的“封口费”以上几种情形,“有偿消息”与“有偿不闻”迫害较深并且,二者相较,“有偿不闻”尤甚-“有偿消息”只是增添了冗余信息,而“有偿不闻”则是屏蔽了信息,天然迫害更大从2003年繁峙矿难的金元宝事件到2008年的封口费事件,中国记者的贪婪与日俱增,有变本加厉的潮流2003年山西繁峙矿难中,有11名记者收受现金和金元宝,其中有4名新华社记者2008年的“封口费事件”涉及媒体达10多家、记者60人,步队可谓浩浩荡荡如果记者被封住了口,那么他社会守望者的角色就名存实亡了而作为媒体,也常常被广告主牵着鼻子走,言听计从,不敢怠慢我们常常可以望到,不少媒体为无良企业唱赞歌,甚至充任打手如一些媒体与房地产商合谋,不断制作关于楼市的虚伪消息,成为房地产商赚钱的工具这种媒体与企业合谋的例子不乏其人在“三鹿毒奶粉”事件中,人们为什么对敢于点名“三鹿”的《东方早报》表示激赏?这是因为现在中国绝大部门媒体不敢得罪财大气粗的企业,不敢与“财神爷”闹僵,面对此类事件只能保持缄默

  第三,消息俗气、媚俗、低俗、恶俗化严峻无论是网络,仍是报纸、电视、杂志,“星腥性”大行其道,充斥着夸大煽情、小题大做、耸人听闻的垃圾信息-某个名人的风流丑事又有哪些新入铺,一桩恶性案件的血腥作案细节,某个家庭庞杂的“三角恋”、“婚外情”,某大牌歌星出了什么绯闻、卷入什么官司……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登陆网站,扑面而来的都是这样的消息信息因为片面逢迎受众的趣味,此类消息的确有吸引力,的确能够吸引一些受众眼球但媒体在消息传播中废弃了自己的义务,必然得不到受众的信赖受众只是把这些当作消遣、娱乐,遇到突发事件、重大问题时,他们依然是向威望、严正的媒体获守信息试想,受众怎么会在要害时刻信赖一个充斥俗气、低俗信息的媒体呢?

  第四,一些记者、媒体缺少客观公平现在中国社会正阅历焦急剧转型,一些矛盾和冲突比拟频繁,好处纠葛成为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媒体应当为各阶层、各好处群体提供平等沟通的桥梁但我们望到,不少记者、媒体嫌贫爱富,成为某些好处团体的代言人,在好处纠纷中,站在某些好处团体的立场鼓与呼这种情形下,精英群体节制话语权,弱势群体更加弱势当然还有一些媒体,反其道而行之,打着“为底层庶民呐喊”的旗帜,灌注贯注“仇富”、“仇官”、“仇警”观念,不断鼓动大众情感以上两种极端,缺少一种客观、公平的立场和理念,都是值得警戒的我们的媒体不应成为精英阶层的代言人,也不能以“底层庶民代言人”自居,而应当站在社会整体好处的立场上,以保护每一个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力与合理好处为基本动身点,辅助遇到不公平望待的一方解决问题尤其须要注意的是,在辅助解决某一社会群体面临的不公平待遇问题时,不能侵害另外群体的合理好处遗憾的是,我们的媒体并没有做到

  第五,一些媒体尤其是党报,没有处置好消息与宣扬的关系,没有提供本质性的信息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我国媒体天然有义务、有任务转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无须讳言的但现实的情形是,我们的党报没有斟酌到消息价值,枯燥乏味,套话、官话连篇翻开党报,满眼绝是会议报道、领导人运动报道、讲话稿,内容大而空,降落了消息性和可读性每个读者都喜欢望些新颖的东西,而不是老生常谈针对这种情形,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核工作时强调指出-“要保持用时期请求审视消息宣扬工作,依照消息传播规律办事,立异观念、立异内容、立异情势、立异方式、立异手腕,尽力使消息宣扬工作体现时期性、掌握规律性、富于发明性,不断进步舆论领导的威望性、公信力、影响力” [6] 这是极富指点意义的如果党报能依照请求进步认识、立异观念、改良业务,读者仍是乐于接收的-如果依然固步自封、不求改良,定然会遭到读者的厌弃

  中国消息界信赖危机的表示有良多方面,以上只是比拟凸起的几点,概括来讲就是-要么不提供信息(有偿不闻、党报的空泛无物),要么提供假信息(虚伪消息),要么提供不良信息(俗气、低俗、夸大、煽情),要么不为人民群众提供信息(嫌贫爱富、好处团体代言人)所有这些,都让人民群众损失了对消息媒体的信赖

  三,信赖建构的策略

  人民群众对消息媒体发生信赖危机是相称危险的首先,媒体的环境监测和社会守望功效难以施铺一方面,缺少公信力的媒体自身问题多多,很难做出可靠的社会守望和正确的环境监测另一方面,媒体就像那个喊“狼来了”的孩子一样,即使守望和监测是正确的,大众也因屡屡上当而不会相信,其作用的施铺必然成为妄图其次,我国的媒体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属于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如果缺少信赖,媒体转达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这对我们党和政府的事业是极为不利的毛泽东同志曾明白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气,就在它能使党的纲要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最敏捷最广泛地同群众会晤”[7] 现在技术发达了,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快了,传播范畴更广了,但如果失去了群众的信赖,媒体作用和力气的施铺只能是一种奢望绝管我国消息界的信赖危机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毫不可等闲视之

  化解中国消息界的信赖危机,建构人民群众对消息媒体的信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行尽力

  第一,对消息界入行严格整理我们的媒体习性于对其他行业的监视,但缺少对自身的监视一方面要对媒体的低俗、恶俗化入行整理,另一方面要对假消息重拳出击我们望到,《扬州晚报》假版面被检举后,仅仅是免去摄影部主任程建平的职务,而报社领导都仅仅是一纸检查就顺利过关处置成果怎能这样轻描淡写,对造假者怎能这样宽容?在西方消息界,呈现一个记者造假、一篇假消息,总编就可能被迫辞职像《扬州晚报》这种报社集体造假的行动,不应当更严格些吗?严格整理,虽有短时的割疮之痛,但于消息界的纯粹、消息传播事业的发铺是大有好处的

  第二,鼎力培育消息从业者的消息专业理念陆晔和潘忠党提出,消息专业主义重要包含以下五项原则-1消息工作必需服务于公家好处-2消息从业者是社会的察望者、事实的报道者-3他们以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作为价值取向-4 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尺度评判事实的真伪,遵从于事实这一最高威望-5他们受制于树立在上述原则基本上的职业规范,接收行业自律[8] 我们应当连续不断地培育消息工作者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义务感,使之要依照消息传播规律办事,而不屈从于外来的压力详细而言,一方面要提倡量力而行的风格另一方面,要秉承客观公平的理念,即站在社会整体好处的立场,不偏不倚,不厚此薄彼

  第三,处置好与政治的关系人民日报原副总编纂梁衡2008 年末著文探讨了消息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并提出-30年前,消息是政治的仆役和工具-30年后消息是政治的诤友和帮手这是30年来消息与政治关系的基本变化[9] 也就是说我们的媒体在充任“耳目喉舌”时,须要鼎力施铺自动性和发明性,而不是亦步亦趋、战战兢兢,成为简略的 “征服工具”和“传声筒”过去我们重“喉舌”而轻“耳目”,其实“耳目”的真正含义就是,记者通过自己灵敏的嗅觉,通过自己量力而行的调查,为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订提供决议计划参考,并对政策执行入程中群众的看法、建议转达上去作为“诤友”,天然首先要对客观实际负责,并敢于保持真谛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如转载您的文章未标注版权,我们将予以改正!;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企业应对危机公关的8个步骤

    企业应对危机公关的8个步骤

  • 道歉信和危机公关

    道歉信和危机公关

  • 王谦:统一与农夫山泉如何应对砒霜危机?

    王谦:统一与农夫山泉如何应对砒霜危机?

  • 欧德宁:危机怎样变成转机

    欧德宁:危机怎样变成转机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