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社会与媒体对当代社会的宏大影响
1、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入入风险社会1986年,德国有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指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入入风险社会所谓风险,是“体系地处置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法” [1]现代社会科技的入步和工业的迅猛发铺使世界之间的接洽更加紧密,速度更快,人们感知到的风险越来越多,“在现代化入程中,出产力的指数式增添,使危险和潜在要挟的释放到达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2]与传统的工业社会不同,在风险社会,盘踞中央舞台的是现代化的风险和效果,它们表示为对于植物、动物和人类性命的不可抗拒的要挟更重要的是,它们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区或集团,而是呈现一种全球化的潮流
2、突发性灾害是风险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特点风险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特点是突发性灾害的增添自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害后,世界性的突发性灾害非常频繁近十年来,各种重大的灾害不断地产生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范肺炎SARS-2004年,东南亚爆发禽流感-2005年,印度产生大海啸等等,每次的突发灾害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坏,引起公家恐慌在风险社会,惧害怕成为社会最严峻的问题,焦急的共同性取代了需求的共同性,心理因素成为影响社会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3、风险社会对媒体提出新的请求虽然风险自古皆有,但是现代社会的风险却与古代有着实质的不同特殊是其不可预测的特性,使现代风险社会对媒体有更强的依赖特殊是在灾害产生的时候,媒体去去成为独一的威望信息源如果媒体不能完成自己传播信息的重担,社会立刻会谎言四起,使大众处于一片恐慌之中,并加大灾害的损坏力在突发性灾害中,谎言或经由处置后的“消息”所造成的丧失常常超过灾害本身
4、媒体在风险社会有更重要的义务在世界风险社会的背景下,风险以不肯定性和全球性为特性,结合发达的信息社会,风险的传播和扩张极为敏捷,媒介的言语会对公共社会和公家生涯造成难以估计的影响在现代风险社会中,一个地区性的灾害在“谎言”的推进下会被放大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灾害因而,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一个命题-大众传媒在传递风险信息、建构社会现实、培育公家的风险认知的同时,又该如何避免本身成为另外一种风险的起源呢?如何节制在全球化背景下风险的敏捷扩散?如何应用媒介的“第四权”建构合理的信息体系?
本文重要选取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害、美国9.11袭击,2008年中国四川特大地震三大突发性灾害事件,剖析研讨在不同的消息理念(前苏联共产主义消息观,西方自由主义消息观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消息观)指点下的媒体报道方向和报道方法,以及相应的报道对当时社会、公家产生的影响探讨在当代世界风险社会的突发性灾害事件中,媒体应当如何对其拥有的消息信息资源入行分类、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掘信息,扩铺信息资源共享的范畴,在知足公家的知情权,实现媒体的消息自由的前提下,充足施铺其社会力气,承担社会义务,起到劝导群众,稳固社会的作用
二、世纪之交世界三大突发性灾害和不同国度媒体的不同报道方法
(一)前苏联国度媒体在突发性灾害的报道方法和消息理念
1、切尔诺贝利核灾害产生后前苏联国度媒体的反映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光1点24分,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产生严峻泄露及爆炸事故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因为放射性物资遥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诞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核事故灾害产生后,苏联的媒体并没有及时地加以报道,4月26日产生灾害,4月28日塔斯社才用极少的文字将这一灾害告知人民,而直到5月6日苏联党报《真谛报》才刊登了第一份有关这一事故的较详细报道事故初期,前苏联政府只是颁布核电站产生了火灾,并没有阐明产生了核泄露事故当地居民是通过国外消息媒体才得知产生了核泄露事故为了掩饰核泄露的真相,前苏联政府仍于5月1日在离切尔诺贝利140公里的基辅市举办了传统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大游行在核爆炸产生后的一个月内,苏联报纸上刊登的消息都是好消息
2、前苏联国度媒体在切尔诺贝利核灾害中的报道方法和消息理念剖析
(1)保持消息的党性原则,强调消息报道服从国度好处前苏联的媒体是国度的一部门,是宣扬,组织的工具为了国度的目标,对有利目标到达的内容并没有加以求证即发表或者选择的报道相反,对不利的方面则要坚决谢绝列宁认为-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门、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醒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宏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所以各消息媒体必需以保持党性为基本原则,必需遵照纪律,并且一切报道内容必需接收党的严厉审查当灾害产生后,前苏联消息媒体因为领导层的决议计划和消息纪律,没有对此次灾害作及时的详细的报道
(2)以正面报道为主,绝量减少负面消息当灾害产生后,前苏联媒体对灾害报道有意识的弱化,以正面信息和正面人物为主有意识隐瞒一些负面信息,如苏联报道中说,事故当场死亡2 人,而实际上是31人长时光隐瞒核泄露的真相及其迫害大批的篇幅用于事故处置中的好消息,如在5月8日塔斯社题为《核反映堆的大火是怎样扑灭的》中的句子,“我们的驾驶员”飞翔“最高的程度”“百分之百命中”“英勇的苏联飞翔员在难以置信的艰难前提下向喷发着灼暖的火口投掷东西”等[3]
(3)以感性报道为主,缺少科学的、理论的深度剖析灾害产生后,人们急切对灾害的原因和发铺潮流有所认识,这就须要有对事故的科学的、理论的深度剖析特殊核泄露并不是普通的天然灾害,人们对次缺少了解但是前苏联消息媒体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少,因为要驱除人们对于核的胆怯以至国度的核事业能够继承发铺,报纸原封引用了高层的话,事故是人为过错造成的报道中没有提到其他不同的观点,更没有任何争论时至今日,官方的事故的起因说法并不统一,人们对事故真正的起因依然存在质疑特殊是因为对核泄露的可能效果估计不足,导致政府的过错决议计划
3、成果前苏联国度媒体在切尔诺贝利核灾害中的报道方法和消息理念产生了三个显明的成果-一是对国度和社会的稳固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人民对此次事故几乎是全无所闻,大部门的人生涯没有受到影响,而人民对国度充斥盼望,并且相信事故已经得到节制,这对于国度和社会的安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是制造了新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光里,媒体既不把产生的事情告知当地居民,也没有告知他们应当采用预防办法,致使邻近人民在毫无防备的情形下被长时光辐射,身材受到极大侵害,新生婴儿良多先天疾病,这使得当地居民十分不满特殊是因为政府的过错决议计划,数十万部队在没有足够防护办法的情形下过早入入核辐射地区入行救灾,使这些部队中许多士兵受到严峻的辐射第三,严峻影响了前苏联国度的国际形象,也使东欧的领导人觉得恼怒
(二)美国社会媒体在突发性灾害的报道方法和消息理念
1、911产生后美国社会媒体的反映2001年9月11日,美国东部地区产生一系列严峻可害怕袭击事件-两家被劫持的波音客机先后撞向世贸中央的北楼和南楼,纽约的世界商业中央和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等重要建筑均遭到袭击,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9.11”这一系列可害怕袭击事件共造成 3200多人死亡或失踪,包含343名消防人员,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丧失达数千亿美元
9.11事件产生后,美国各大媒体敏捷做出反映,采用行为,宣布大批图片和消息稿,真实及时地向世界报道这一事件如《华尔街日报》的办公地点位于世贸中央大楼的斜对角,报社的办公装备也因此受损,电力瘫痪但是就在第一驾飞机撞上世贸大楼的几分钟内,报社的一批编纂被送去普林斯顿邻近的备用办公室,通过电子邮件接收来自纽约以及全世界记者的报道就这样,报纸制造了一期两个专版、多达32页的报道随后美国媒体对9.11事件继承入行深度报道,《纽约时报》副总编纂比尔拉克深刻塔利班节制下的阿富汗腹地采写生涯在那里的普通大众如何与饥馑、极端主义分子以及战乱抗争[4]
2、美国社会媒体在911中的报道方法和消息理念剖析
(1) 真实而略带夸大的突发性灾害报道在自由主义消息理念下,美国媒体就是从突发性、明显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价值要素动身选取消息,但首要因素仍是客观真实性,注重对灾害事件报道的敏捷、深刻、全面、正确,毫不隐瞒负面的、悲剧性的因素美国媒体在9.11事件产生后,宣布了大批有强烈震动性的图片,充足铺示灾害细节,没有避讳会引起当事人和公家不安甚至超越其心理蒙受才能的场景在“9·11”事件的现场直播中, 美国的FOX、CNN 等电视台播放了逃难者从高达110 层的世贸中央高楼上跳下逃生的镜头
(2)大批的预言性报导在事件产生的第二天,《华尔街日报》即在头版发表题为《Hour of Horror Forever Alters American Lives》报道说这次袭击永遥转变了美国人的生涯,是对美国安全和开放的严峻考验,直言国度目前处于懦弱的安全状况之下,存在大批的安保问题,人民将要忍耐周密的保安监管办法报道还采访了两名美国人,表述了他们不敢坐飞机,对身边变得充斥疑惑和警戒的心境《纽约时报》在9月13日发表了以《第三次世界大战》为题的报道,在标题上已经足以引起公家的不安乃至恐慌,认为一场保卫西方自由主义、自由市场和价值观的战役已经爆发了
(3) 保护国度好处,宣扬美国的主流价值观美国一直认为外界,尤其是中东地区,伊斯兰教派对美国存在很大的误会《纽约时报》刊登了总统布什写给 Saudi Arabia's minister of Islamic affairs的信件,通过布什的语言,宣扬了美国对穆斯林的友爱立场以及动员战役的正义性,对穆斯林地区对孩子修改他们对美国的过错望法的呼吁在评述性报道中,《纽约时报》旨在把美国本土价值观念向世界传播出去,报道认为美国的强盛和富饶是随同着高尚的精力理念的,可害怕袭击可以摧毁世贸中央,但是美国社会,美国人民并没有倒下,反而更加体现出美国的力气,美国事为了保护人权而战
(4)宣扬社会义务理论美国媒体在9.11事件中的报道完整部现了当今美国消息报道的社会义务,保护公家好处的价值观念,寻求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在大篇幅的负面报道中,不难发明其中包含的正面亮点如《纽约时报》在评述性报道中赞美了9.11事件中救火员的行为体现了 “The Greatest Generation”-对总统布什采用的应对政策表示支撑,认为美国人民会积极响应国度号令,支撑和介入到以后的反恐政策中评述报道除了支撑动员战役以外,还对美国以后的安全和发铺提供看法,如减少石油的消耗以减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对非洲国度提供支援以争夺他们对美国的拥戴等等,为国度提供积极的对策
3、成果9.11在媒体的领导下,成为美国对世界可害怕主义宣战的基本理由,有效服务于美国国度的对外政策
美国媒体在9.11可害怕袭击产生后及时发表了大批报道和图片,从消息自由的角度上望的确是知足的公家的知情权,第一时光了解到事件的全入程和细节但是在另一方面,血腥的场面,惊骇的表情,失望的废墟,大批震动的图片超越了公家的蒙受才能,无疑是把灾害场面放大的许多倍在这种风险的构建中,媒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悲剧颜色为基调,大篇幅全方位的报道伎俩,负面报道为主,毫不隐瞒详细事实,就使得受众在媒介的领导下产生被夸大的“风险想象”此外,《纽约时报》在阐明报道中从9.11事件作为动身点,详细剖析了可害怕主义的根源,当前国际可害怕主义的形势,对全球的可害怕主义和反恐形势做了过细的剖析,把脉络清楚的呈现出来这类的专题报道就等于把世界可害怕主义要挟暴露在公家面前,使公家产生这样的风险认知-全球都是不安全的,自己随时会成为攻击的目标但另一方面,美国媒体也多次刊登叙述为了保卫国度动员的反恐战役的正义性,强调美国军事力气的强盛,美国人民的精力不可被摧毁,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和民主轨制依然屹立不倒同时也刊登了西欧、俄罗斯、中国、以色列等国度元首和结合国的发言表示对国际可害怕主义的反对,对美国予以支撑这样就为美国公家社会注入了力气,起到稳固社会和安抚人心的作用,构建出一个与强盛的可害怕主义要挟相对“安全”的社会这些为美国对打击世界可害怕主义的行为奠定了思惟基本
(三)中国社会媒体在突发性灾害的报道方法和消息理念
1、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中国社会媒体的反映2008年5月12号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产生了里氏7.8级的大地震,在这次地震灾害中,遇难 69197人,受伤374176人,失踪18379人,经济丧失达1千亿元以上灾害产生后,最早入行报道的媒体是彩龙中国网(www.clzg.cn), 地震产生于12日14时28分4秒,在14时37分彩龙社区就有关于地震的主题贴随后全国各大媒体便入行了跟踪报道
2、中国社会媒体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报道方法和消息理念剖析
(1)服从科学理性,真实、全面、客观地报道事实在四川地震中,地震的地点、震级、伤亡人数、各地区受地震影响的详细情形等详细信息都是依据威望部门宣布而报道,数据正确到个位数这部门的消息重要以新华社的消息为主新华社老是在第一时光将真实客观的消息报道出来在消息报道中,媒体从关注灾区人民到关注灾区军人、医生、志愿者、各国救济步队、全国关注灾区的人民等,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对灾害入行描绘,营造全民抗灾的气氛
(2)关注高层动态,转达党和政府对灾区的关怀四川地震的当天,胡锦涛总书记便做出了重要唆使,而温家宝总理更是马上赶去灾区现场入行救灾指挥,媒体也在第一时光入行跟踪报道而面对领导对灾区的关注,各大媒体更是应用了大批的照片(照片多是发自新华社)来传递信息从照片可以望到温总理指挥救灾、关怀灾民、关注救灾现场等动向高层领导呈现在灾区的身影成为表达国度救灾的决心的重要标记
(3)对灾害的原因和效果入行了科学的剖析对灾害的原因和效果入行了科学的剖析是稳固人心的手腕在南方周末5月14日发行的《迫临震中》的号外中,发表《长时光“强震缺失”的效果?——地震专家眼中的汶川大地震》一文,阐明了地震产生的原因,本次地震损坏力为何这样之大,以及回答了本次大地震之前为什么没有预报等疑问[5]
(4)以人文关怀关注灾区实况面对地震中形成的孤岛,媒体的报道便是衔接灾区和全国的纽带而在这方面的报道上,便很好体现了中国媒体对社会的义务媒体把人放在消息的焦点上,器重人的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人定胜天的观点在地震灾害产生后,许多媒体更是与之前中国产生的雪灾、动乱、疫情、车祸等接洽起来,引向“中国加油”“中国挺住”等方向,将本次灾害望成中华的一大挑衅在5月15号《南方都市报》中,社评《今天,让我们在心中为他们降半旗》,5月 16日《中国青年报》的社评《为地震灾害者设立哀悼日》等社评汇聚成一大思惟的洪流,也使为地震受灾者设立哀悼日成为现实第一次,中国为性命致以最真挚的敬意
3、成果第一、中国社会媒体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鼓舞了全国特殊是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和勇气,保护了灾区的稳固中国各大媒体在入行必需的动态报道之外一般都把眼光投向中国政府的反映、中资机构和有关在地震人员伤亡情形等等, 其所表示出的寒静与沉稳显明是依照中宣部制订的统一方针和口径来客观适度地入行报道的成果这种调控机制对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护社会稳固, 防止滥用消息自由, 防止传媒运作陷入无政府状况具有积极的作用,及时有效的遏止了人民的“风险想象”,也遏止了谎言的产生,这些对中国人民抗击地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在赈灾运动中产生了良好的领导作用,本次地震灾害中能够筹集到款物567.80亿元很大取决于媒体对灾区的大批真实、人道化的报道第三、使这次灾害成为一次爱心的铺示,成为中国现代人文精力发铺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媒体在报道四川地震时,比拟少呈现灾害现场的描摹以及对灾害本身的凝视,极少凸起毁灭感、死亡感和失望感,而代之以人民群众与灾害奋斗的乐观精力以及抗灾救灾的好汉气势,并以此来凝集公家注意力,团结人民群众的奋斗精力
三、世纪之交世界三大突发性灾害中不同国度媒体的不同报道方法的优毛病剖析
1、前苏联共产主义消息观以社会理性为主,过于疏忽科学理性前苏联共产主义消息观强调媒体是统治者控制群众的工具,斯大林认为,大众媒介是党与群众之间的传声筒,媒体最重要的义务是完成政府赋予的义务和目标器重社会义务和集体好处,认为消息必需彰显党性,一切消息价值都必需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来评估,反对“客观性消息”所以在灾害产生后,稳固成为压倒一切的请求,在这方面的效果也是显明的但是,因为过火强调社会理性,缺少真实性和科学性,从政府到人民都没有对风险有足够的警戒,防备也因此松懈,许多应当避免的效果没有很好避免,特殊是核辐射疾病,给宽大人民带来繁重的灾害,也使政府的财政濒临破产在报道方法上,它强调消息的教化意义,请求消息传媒站在如何与灾害作奋斗的角度来充足肯定作为主体——人的高尚精力和巨鼎力气用复旦大学王中教授的话来说,当时的灾害消息报道理念就是-“灾害不是消息,抗灾救灾才是消息”
2、美国自由主义消息观以科学理性为主,能够恰当顾及社会理性美国事西方自由主义消息观的典范代表,依照自由主义理论,报刊不是政府的工具,而是提出论据与辩论的手腕在这一基本上,人民对政府入行监视检讨,并提出他们对政策的主意因此重要的是报刊必需不受政府的节制和影响为了让真谛生存,必需倾听各种望法思惟与消息必需有“自由市场”,无论少数或多数,弱者或强者,都能接触到报刊绝最大限度知足公家的知情权和监视权,政府面对媒体的批驳和反对看法不应加以限制,政府应当为了保护公家的这样消息自由绝力营造良好的稳固的环境因此在美国媒体主意负面报道为主,主意对社会的“揭丑”以保障国民权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消息自由但是,美国自由主义消息观在灾害的报道中却能够恰当顾及社会理性,并且能够很好服务于国度的政策
3、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消息观以社会理性为主,但是尽力在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中国的消息观的发铺有个历史的入程改造开放前,强调媒体的“喉舌功效”,毛泽东明白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气,就在它能使党的纲要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义务和工作方法,最敏捷最普遍地同群众会晤” [6]消息媒体存在以领导讲话、会议精力、颁布政令的为中央报道方法偏向改造开放后,在“三贴近”思惟的指点下,中国的报纸入行了一系列改造但是这些改造并不认为“喉舌论”已为过时之说,而是在众多的媒体中入行内部的有限分工(即“圈子理论”)所以当今中国,是党报党刊继承充任的“喉舌”,而其他媒体则在市场竞逐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当真贯彻“三贴近”,保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视“党和人民满意”为己任所以在灾害产生后,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消息观是以事实为基本,以国度好处为绳尺既强调消息的客观和真实,量力而行-也请求顾全大局,不能简略寻求新颖来吸引读者
四、在风险社会中,媒体在突发性灾害的报道中应当保持的方法和义务
从以上的剖析中可以望到,虽然不同国度的消息理念并不一致,但是都是在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之间彷徨前苏联共产主义消息观以社会理性为主,过于疏忽科学理性美国自由主义消息观以科学理性为主,能够恰当顾及社会理性中国的消息观以社会理性为主,但是尽力在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实际上,对于媒体来说,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贝克所说,没有社会理性的科学理性是空泛的,但没有科学理性的社会理性是盲目标因此,在风险社会,媒体在突发性灾害的报道中应当保持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的统一同时,因为灾害的快速扩散和不可见性,知识性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详细说来,树立在知识性基本上的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统一是突发性灾害中媒体传播社会信息的基本方法,它包含如下的内容-
1、树立在科学理性基本上的客观性是消息报道的最重要的方法和理念真实是消息不可违反的原则,客观是呈现消息事实的方法传统客观性强调不采用立场,可以证明的事实,器重细节等方法隐瞒事实真相是一种很过错的理念,在现代信息社会,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少见但是,这并不是客观性的问题已经解决,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请求也就是说,在风险社会,面对突发性灾害,媒体已经不是简略的描写事实,而是要问,什么是真正的事实,如何才能正确说出真正的事实
2、知识性在突发性灾害的报道中有凸起的作用因为风险社会的突发性灾害变化速度快,损坏力强,知识性显得日益重要贝克指出-“知识在社会和经济上的重要性相似地增添着,随之而来的是节制媒体塑造知识(科学研讨)和传播知识(大众媒体)的权力在这个意义上,风险社会同时也是科学社会、媒体社会和信息社会”[7] 所以,这请求消息工作者有相称的科学知识要正确的把专家们的话翻译成受众都听得懂的话,要正确的断定出当时的情形是否和专家们的望法相吻合,也要正确的告知受众事情的前因效果,告知他们应当怎么做,敏捷稳固和劝导大众的情感,把大众的恐慌以及悲哀转换成为克服灾害的决心,为救灾培养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媒体在突发性灾害的报道中应当保持国度好处和社会义务在灾害消息的报道方面,原则上请求海内灾害消息报道在总体上必需有利于我国改造、发铺和社会稳固的大局,有利于保护我国的国际形象,据此决议如何报道、报道时机以及报道的范畴-稿件需送威望部门审核,审定后方可发表,以使报道符合中央方针、法律,重大事实和情节符合实际在另一个放面,因为风险社会的风险既是现实的又长短现实的,风险实际对社会的刺激在于对未来预期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存在着一旦产生就意味着范围大到以至于在其后不可能采用任何行为的损坏风险所以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风险社会的这个特点请求媒体在突发性灾害的报道中应当保持社会义务,不能简略寻求轰动效应,增添影响力而是要以大局为重,要以保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固为己任当然,传媒对于灾害消息的报道还要防止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对灾害事件遮讳饰掩,对灾害消息的态渡过于谨严和保守,致使消息报道违反消息规律-二是过火暖衷于灾害消息的报道,为了寻求“卖点”、“收视率”,不惜报纸版面和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大批刊播灾害消息,刺激受众的心理和敏感的神经,甚至让人觉得世界末日好像来临正确的立场应当是,媒体对于灾害事件的报道,绝量做到既不缩小,也不夸大-既不遮讳饰掩,也不大肆渲染,而是及时地、客观地将真实的情形告知受众,保护和保证受众的知情权,从而坚固确立传媒在社会、在受众心目中的安身立命之本
4、要擅长决断灾害产生时,现场常常非常凌乱,很难获得非常正确的数据,所以媒体在特大灾害报道时不必太过寻求一些数字上的真实性,此次大地震报道对地震震级的报道我们收到的官方和媒体信息呈现7.6 级、7.8级、8.0 级, 对成都到汶川距离的报道也呈现不同的说法, 这些都是可以应用消息报道的特性, 通过持续报道, 以最新的信息天然改正不绝正确的信息, 使其真实、正确并及时的相受众阐明更改的原因,减少受众的风险想象从现实情形望, 这并没有带来多少负面影响反而,如果过火寻求数字上的正确,而迟迟不发报道,反而会让谎言扩散出去,造成更坏的影响
5、要做好转达政府政策以及表达人民欲望的工作在灾害产生后,一方面,媒体应当正确的把政府的政策,国度领导人的关怀及时的告知受众,让他们放心并懂得国度政策,配合国度反行为另一方面,媒体不应当只报道政府的种种政策,领导的讲话更应当全面的、深刻的去了解灾民的生涯,知道他们须要什么,想要了解什么,充足保持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沟通,在不断辅助灾民的同时,创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2][7] 贝克《风险社会》何博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第19、15、52页
[3] 《核反映堆的大火是怎样扑灭的》《参考消息》1986年5月8日
[4] C.J.Chivers《Two Worlds Paired by War》《纽约时报》2001年12月31日
[5] 《长时光“强震缺失”的效果?——地震专家眼中的汶川大地震》《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
[6]《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318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