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朱学东:《财经》杂志尘埃已落结果未定

字号+ 作者:小关 来源:网络 2009-12-20 我要评论 挑错

  焦灼地等候和察望,终于有了成果

  10日上午11点半,新浪财经正式宣布消息,称,经多方证明,“第一财经周刊总编何力接班胡舒立

  何力今晨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了这样的感叹-“晨闻京城已飞花,庄周阡梦到我家天大地大人心大,耕耘四海容天下”

  昨晚信息说,胡舒立已于近日接下中大聘书,将全职担任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职务,中大聘其为终身教授《财经》公关负责人张立晖也证明,胡舒立于昨日正式提出辞呈,已获同意

  今天稍早时候,我刚打开电脑,兄弟们就告知我,《财经》采编班底,除法满的美编小组外,超过100余人辞职

  “何力从一财辞职,您知道为什么么?会不会接《财经》?” 一位此次一起从《财经》分开的朋友问我

  惭愧我还跟朋友说,不明白,应当不会吧第一财经周刊是这两年成长最快的新刊但我不知道何力这次辞职的事,虽然听说08年他就有了分开一财的念想上海媒体的体系体例,有其地缘的特别性,何力的性情,跟沉稳低调的海派文化不太吻合,加上何力既非复旦系,又非上海籍,自难成为“圈中人”,本来一财的老总高韵斐,虽是上海人,却非出生复旦,何力之前,也已调离一财去文新团体当副书记去了

  《财经》变局,没有公开真相,却事先张扬了许久因为胡舒立本人和《财经》杂志,以及他们的资方和背后的人脉,在中国政商两界,有很大的影响力,也容易为人瞩目而胡及其团队,更是深谙媒体之道

  唐突地预测,也许,今年《纽约客》写胡舒立的《禁区》一文,就是为现在还尚未完全浮现的格式做着铺垫,到10月,胡舒立自己写的发表在《中国消息周刊》上的《无法肯定的愿景》一文,其实是在迷雾般的信息和事件中,独一一个清楚的信息披露,她,胡舒立,事件当事人的心态的公开披露-

  “我就在想,我们期望的中国应当是哪样,每人心里有个梦,英文鸣vision,中文有译作‘愿景’然后就是扎实地尽力,向这个愿景靠近愿景可能老是很遥很遥,我作为乐观主义者,也得不断调整,然后尽力地靠近着或许,通过今天这种尽力,外人可以窥知我对未来的‘预测’所以,我只想归答-想知道我对40年后的中国有何遥想吗?请检索我今天的脚印吧”

  到目前为止,虽然公开的信息很少,但网络和媒体上所有的报道,包含境外媒体,言之凿凿,都指向了《财经》运营团队和资方联办的矛盾,指向体系体例透过联办对《财经》采编理念的压力,指向胡舒立和她的团队对财经分配机制部署的不满

  但我却一点都不相信这样的说法

  第一,以胡舒立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和懂得,她天然知道,在中国大陆,都是党国体系体例的天下,所谓体系体例透过联办对采编团队施加的压力,大陆之上,普天之下,都是一般地如果说不一样,就是能够抗拒这种压力的能量,倒是有不一样的处所,好比,广州在这方面天然比其他处所稍好一些

  详细到《财经》和联办,其抗拒压力的能量,在中国所有媒体中,却是独领风流的,没有一个媒体,包含体系体例内的媒体,能和《财经》比拟原因有三-一是胡本人和联办背后奇特的人脉资源潜在的能量,过去我们惯称的太子党,要么早已稳坐朝堂,要么成了工商巨子,而胡本人,跟这些人多年的公谊私交,其担负压力的决心,也绝非一般的主管主办单位引导所有的-二是财经和胡舒立本人这几年尽力累积的社会影响力,包含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任何对《财经》的体系体例内的泛政治化处置,都可能引发舆论的关注,入而上升到中国的开放改造层面上,成为改造开放的一个指标,也是《财经》在体系体例压力下得以自保的重要原因-其三,《财经》是香港上市公司财讯传媒旗下盈利才能最好的媒体,对《财经》的泛政治化处置,容易引发股价波动,虽然一个市值不大的公司股价波动本无所谓,但却容易引发香港的股民的不满,而坚持香港的稳固,争夺香港民心,却是中央既定的方针,所以,底本望似无关的东西,却有了价值这并非空穴来风

  因此,分开联办系统,以求减轻或减缓体系体例对采编的压力,这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无知

  第二,在中国媒体界,资方和采编团队之间的悲剧,也是在哪儿都会有产生在联办,如前所言,胡舒立和联办的那些人,有多年的公谊私交虽说在创刊或者发铺入程中,分配问题可能解决得不好,但要解决分配机制的问题,对胡舒立和联办来说,也不是一个多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断到不了分道扬镳一拍两散的水平尤其对于胡舒立来说,因为分配问题分道扬镳,割舍下多年苦心培育的杂志,很难让我懂得接收所以,我也不相信

  在这一事件入程中,有一个信息,媒体提到了,但我以为却是被有意无意轻忽了那就是,胡舒立对《财经》未来发铺的等待

  胡舒立盼望,《财经》能够应用现在的影响力,成为财经资讯的供给商,也等于相似彭博路透这样的公司

  今年2月27日,彭博社引述一位消息人士的消息,称,电讯盈科主席李泽楷规划联手《财经》杂志,在内地市场推出在线金融消息服务,从而争夺中国市场的份额该消息人士表现,双方的合资公司将于今年年末正式开端投入运营,而其重要业务是为内地投资者提供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台湾三个地域的商业消息

  毫无疑问,我们从财经网今年来的变化中,也望到了这样的尽力和成效我本人就是财经网的固定读者

  此前的2008年4月,联办负责人称,财讯传媒旗下和讯网已经获得了汤森路透团体的全现金战略投资,双方将在金融理财剖析产品方面开铺合作绝管汤森路透团体旗下拥有全球三大通信社之一的路透社,但投资完成后双方并没有在消息信息方面入行任何情势合作的盘算

  胡舒立为《财经》构建的未来战略,是否与王波明的布局一致,我们同样不得而知不外,面对技术革命对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衅,任何有雄心抱负的人,都愿意开疆拓土胡舒立也不例外

  不外怎么说,对于胡舒立而言,决然毅然割袍回身,分开倾力打造的《财经》平台,其勇气和胆识,自是让我辈钦佩不外,金鳞自非池中物,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院长,虽说是全职,但对于一起分开的100多位《财经》采编团队的同仁来说,胡舒立天然不会放下,更不会放下财经一直秉持的价值立场,但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显然无法接纳这一支完全的采编步队

  一个胜利的团队和胜利的媒体,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的,一旦分道扬镳,对双方都会带来损害此前媒体报道说,财经的采编团队要和浙江日报合作,这两天又有新的说法,不外无论最后这支步队跟谁合作,胡舒立作为这支步队和未来新刊的总设计师和精力领袖,是毋庸置疑的

  不外,不管做何种杂志,仍是平面和互联网以及通信社并入,须要时光《财经》过去成长的机遇,在新的媒体身上能否出现,我不望好当然,与过去比拟,技术领先、轨制领先、资本事先这些有利前提,也是过去《财经》成长入程所不具备的

  时光的考验,才是他们未来面临的最大的敌人

  分开了胡舒立的《财经》,无论谁接手,受到损害也是无可避免的,不外,品牌既已确立,后继者不断尽力,自也能续接荣耀

  此前曾有传言说,证券市场周刊的于颖接任我已多年未读证券市场周刊了,也不知道主编由方泉换成了于颖我注意到于颖,是因为太平洋证券上市事件虽然财经早年脱胎于证券市场周刊的月末版,但胡舒立治下的财经,却与证券市场周刊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气质和价值观当年当方泉刚和吕梁“做多中国”不久,胡舒立执掌的《财经》,却开端向证券市场的内情交易和庄家们鼎力开火,并一举确立了胡舒立和《财经》在中国传媒界乃至政商两界的位置和影响力后来有报道说,于颖公开拓了谣

  于颖之后,也有传言说,赵力将接手《财经》赵力早年在中国经营报,后来和何力等一起筹建经济察望报,并成为经济察望报的社长,不外,经济察望报期间,赵力虽然是社长,但相对照拟隐身幕后,分开经观之后,开办了投资者报,不外,我至今没望过这张报纸其资格和见识和价值观,应当也可以胜任《财经》

  而何力,早年和胡舒立、杨大明、彭波等,都在当时中国最好的财经报纸中华工商时报工作,其时中华工商时报的老总编丁望先生,也是中国传媒业的一代好汉,慧眼识荆,为中国培育了一批响当当的传伐柯人物何力后来与赵力等联袂开办经观,而与上海文广合作的第一财经周刊,更是近年来新办杂志成长的一个典型无论其价值观仍是资格,以及这些年游走政商两界累积的人脉,都符合秋风苦雨中的《财经》的请求

  当然,不同的操作者,对于一本杂志的懂得,也很难一致,《财经》作风的转变,也是迟早的事不外,我也相信,《财经》也会走出创伤,走出自己的路来,哪害怕它已经不是本来那本《财经》了

  这真是一个动荡的转折年代

  老兵永遥不死,他们只会慢慢凋落

  这是独一可以肯定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如转载您的文章未标注版权,我们将予以改正!;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田迎春:建金融中心

    田迎春:建金融中心

  • 石敬涛:商务部推国家广告是全球化必然结果

    石敬涛:商务部推国家广告是全球化必然结果

  • 侯江:打开一扇砒霜门要多长时间

    侯江:打开一扇砒霜门要多长时间

  • 潘洪其:“砒霜门”事件的轻率与傲慢会损害政

    潘洪其:“砒霜门”事件的轻率与傲慢会损害政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