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中国政治和经济发铺的成见,以及传统文化过度传播、现代中国形象输出不足,共同铸成了海外中国国度形象传播的三重困境
 - - -提到中国,您第一时光会想到哪个词?
神秘?长城?共产党?孔子?美食?仍是工夫?
针对这个问题,您我都会有不同的谜底但接下来揭晓的谜底,可能让您大吃一惊-有关调查成果显示,在海外公家对中国国度形象的描写中,“不肯定”成为呈现频率最高的词语
不肯定性=中国?这个海外公家心目中的等式,由何而来呢?
在中国全面启动国度公关的今天,《国际前驱导报》发明,海外中国国度形象的传播正面临三重困境而恰是西方对中国政治和经济发铺的成见,以及传统文化过度传播、现代中国形象输出不足,共同铸成了海外中国国度形象传播的三重困境,让中国的“不肯定性”在西方世界弥散开来
“政治中国”-西方媒体围剿七大议题
“不肯定性”的最早根源,来自1949年建国以来,海外眼中的那个红色的“政治中国”,那个来自寒战另一个阵营的中国
寒战的铁幕,让双方都不敢等闲靠近而红色中国在西方人的想像中,几乎成为一个被独裁奴役、被饥饿困扰的人间魔窟,它不仅要挟着现实世界,更要挟着人们真、善、美的观念与信奉20世纪60年代初的饥馑和1966年开端的文化大革命,更坐实了海外对“政治中国”的想像
如今,“政治中国”的想像并没有因为寒战的停止而消散,西方仍旧对“政治中国”津津乐道有关研讨表明,西方媒体一直有规划、有组织地抓取中国社会发铺中的七大议题,即台湾、西藏、天安门、法轮功、人权、食物安全和环境维护
《国际前驱导报》发明,七大议题中,政治议题就盘踞了五个台湾(Taiwan)、西藏(Tibet)、天安门(Tian'anmen)更是西方津津乐道的“3T政治议题”而2008、2009这两年,是西方媒体“政治中国”报道的集中爆发期
2008年3月22日,台湾地域引导人选举,外国媒体云集台北-6月两岸两会恢复会谈,11月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台,12月两岸实现“三通”-加上2009年两岸能否铺开政治会谈的疑问,台湾议题近一年来连续成为西方媒体的焦点
同样的,2008年3月14日,拉萨爆发打砸抢烧事件,随后达赖与中央政府一年内铺开三次会谈,直到最近法国总统萨科齐因接见达赖,严峻影响中法关系而2009年是西藏民主改造50周年,也是达赖潜逃50年,西藏议题也在西方媒体上暖闹非常
至于1989年政治风波,更是西方媒体每年都要炒作的“家常菜”
2009年1月28日,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一致通过今年度的优先审议议题,其中的重点就是瞄准中国的“3T政治议题”下手该委员会指出,“今年是天安门事件20周年,是藏人对抗中国统治而发起暴动的50周年,也是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30周年,外交事务委员会将关注相干纪念活动”
“针对包含3T在内的这七大议题,我们须要整合和谐多部门、多学科的力气,详细规划归应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讨所副所长胡百精告知《国际前驱导报》,西方媒体缭绕中国这七大议题攻击多年,并且形成了严峻的刻板成见
而一份针对英国《泰晤士报》的实证研讨,也证明了西方媒体严峻的寒战思维研讨者鸣相德宝,是清华大学消息与传播学院国际传播研讨中央的一名博士生他曾经对2005年英国《泰晤士报》有关中国报道入行实证研讨
相德宝发明,在2005年的40篇对中国政治的报道中,台湾问题成为《泰晤士报》设置的重要议程,1989年政治风波也成为它重复炒作的事件另外一个被妖魔化的符号便是“共产党”西方媒体依然遵循着寒战时代的刻板思维,将共产党刻画为独裁者和独裁者
“经济中国”-经济要挟论衍生五个变种
当然,在相德宝的实证研讨中,《泰晤士报》所呈现的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国”相反,在《泰晤士报》2005年对中国的261篇报道中,有150篇是对中国经济的报道,占到总报道比重的58%其中“增加”和“经济强国”,成为定义中国经济的两个中央词,常用的润饰词则是“最大的”
海外公家关注中国经济,发自30年前的中国改造开放效应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改造开放复活了西方古老的市场神话您想,要是10亿中国人都喝可口可乐,那将是哪样的经济奇迹!
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讨所调查发明,自1978年改造开放至今,在海外看法领袖的印象中,中国国度形象一直在主打“经济牌”“经济迅猛发铺”是目前中国留给海外看法领袖的第一印象(64.2%)这一结论客观地反应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央”的国策在国际社会的现实投射
“中国盼望对外表达的,也一直是改造开放以来的巨大成绩我们最盼望国际社会望到的是一个综合国力迅猛增加和繁华昌盛的大国形象,‘突起’不仅是我们纯朴美妙的欲望,也是盼望国际社会给与认同的形象”胡百精告知《国际前驱导报》
然而,因为意识形态的干扰,中国积极发铺的经济在海外眼中,不再是可喜的,而是恐怖的,因为它将“助长邪恶的力气,成为中国酬庸朋友、惩罚敌人的工具”如今,中国“经济要挟论”甚至代替“政治要挟论”、“军事要挟论”,成为“中国要挟论”中的重要论调,并由“经济要挟论”衍生出“中国商业要挟论”“资源能源要挟论”“生态环境要挟论”“人民币汇率把持论”“中国资本要挟论”五个变种
“美国对中国的商业逆差超过2000亿美元……”
“中国事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持有超过1兆美元的美国国债……”
“依据美国能源部统计,过去四年来,光是中国一个国度,就垫高世界40%的石油需求为了石油,中国拼命笼络国际社会避之不及的恶棍国度……”
相似于上述这些不实报道,在西方媒体上层出不穷,喧嚣的声浪掩饰了真相仅就“中国商业要挟论”而言,谁也不会器重“中国的出口多半是外国企业在大陆设厂,并打上国外品牌出产,大多数好处仍是流入外国企业和消耗者”的实情,更不会关注“一个售价20美元的芭比娃娃,中国从中只赚到35美分”的事实
在《当中国转变世界》一书的结尾处,法国人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还将中国比方为“大象”他写道-“20世纪,闯入世界经济瓷器店的只有几只老鼠(日本、韩国等),他们不会造成多大的丧失而今天,则是一头可能造成惨重丧失的大象入入了商店”
不外,就算没有意识形态的干扰,以“经济中国”为主轴的中国国度形象,也将面临难题胡百精说明说-“众所周知,经济发铺属于硬实力建设范围,是海内外入行资源据有、机遇拼抢的成果,归根到底服务、遵从于国度好处中国在经济起飞基本上的突起,必然匆匆成全球权利和好处关系的再造‘中国要挟论’恰是在这一背景下被炮制出来的”
胡百精剖析说,“绝管我们对这些论调可以铺开种种辩解、归击,譬如在‘突起’之前加上‘和平’字样,但始终无法跳出一个悖论-以作为硬实力的经济话语,主导作为软实力的国度形象”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尴尬
“归望60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遭受的种种误会,幻想与现实的背离提醒我们,应当及时、正确地调整对外的形象战略研讨表明,国际社会盼望接纳的,是一个淡化军事、政治颜色,凸现民族魅力的文化中国形象”胡百精说
其实,在世界大国的突起入程中,以文化维度来塑造国度形象,是一个已被证明的广泛规律早在1997年,英国企业界在政府支撑下,发起以“最酷的不列颠”为主题的英国形象国际宣扬活动-1998年,日本政府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法国则于近年提出“文化欧洲”的假想,谋求树立欧洲文化共同体
比拟于西方国度,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重要局限在自己的周边地域如韩国、日本和部门东南亚国度的汉语暖连续高涨,一批海外“孔子学院”开端树立并发铺
但这时候,除了寒战思维导致的“政治中国”困境,以及所谓“经济要挟”营造的“经济中国”困境外,中国国度形象面临的第三重困境呈现了那就是由传统文化过度传播、现代中国形象输出不足带来的尴尬
谈到这,不得不提一个人,张艺谋
1988年,恰是张艺谋的片子《红高粱》,一举夺得第38届西柏林片子节的最佳片子“金熊奖”“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成为不少西方人心中最初的中国印象而他此后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更为中国的传统与古老定格
在西方人眼中,“神秘、迷、故事”去去是用来定性中国文化的暗语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讨所调查显示,“历史积厚流光”(52.7%)与“文化神秘莫测”(34.6%),名列海外公家评价中国形象的前两位
张艺谋早期乡土气味浓重的片子,无疑中了西方观众的下怀而长期以来中国以传统杂技、京剧、民乐表演为主的国际文化交换活动,天然也大受西方观众的欢迎“(因为)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想像,更多的停留在与西方百年启蒙活动相对的‘乡土社会’之上西方人对中国现代文明的接近与体悟,或是轻蔑,或是归避”胡百精剖析说
因此,虽然海外公家更暖衷于靠近并感触感染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如果我们一味投其所好,带来的潜在影响则是中国国度形象始终身陷“传统”“古老”的窠臼“不少德国观众仍是通过奥运会报道,才转变了中国还一穷二白,中国人还穿戴统一的蓝布衣服的印象”德国电视一台的岳衡此前告知《国际前驱导报》
“我们须要构建的是一个文化中国但在入程中要注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均衡,避免呈现两者的断裂”胡百精说明说,2008年北京奥运,提供应中国一次铺现现代文明的良机
有趣的是,同样是张艺谋,20年后,他作为北京奥运会揭幕式的总导演,却充足向世界铺现了一个在悠长传统中走向现代的和谐中国“中国尽力让世界借奥运会了解的,以及将来构建中国国度形象的落脚点,恰是这个”胡百精告知《国际前驱导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