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年的政府采购中,我们不仅要和国际软件巨头们入行残暴的竞争,而最恐怖的,就是海内软件厂商之间的内耗不断,去去使得国际厂商渔翁得利”昨日,海内某软件厂商负责人对本报记者透露
而据本报记者了解得知,因为目前海内一些软件还没有相干的行业技术尺度,因此在政府软件采购当中,海内软件厂商去去为了自己的好处而采用各种伎俩打压海内同行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每一次的政府采购中,厂商为了最后能拿到订购大单,互相压价是常有的现象
“在一次政府软件采购中,报价较高的某国外厂商已经被采购部门否认,只剩下几家海内软件厂商入行最后的角逐在与国外厂商入行竞争的时候,大家的价钱还相差无几,但等国外厂商退出后的第二天,就有一家海内厂商突然把自己产品的价钱压得非常低,让我们措手不及,在紧迫研讨之后我们也只好把自己产品的价钱调低,但为时已晚,最后我们也被挤出了候选名单”一位不愿透露其厂商名称的海内某软件厂商负责人昨日在接收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现
要害时刻揭对手短处
据了解,为了能入入到软件使用行列中,有的厂商甚至采用免费赠送的方法,让使用单位先用,以便在第二年的采购中能让自己更多的软件中标
“而缭绕海内软件厂商最不愿涉及的知识产权,海内厂商又开端互相残杀了”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对本报记者表现据这位人士介绍,在去年的一次政府采购中,某海内软件厂商的产品在机能、价钱上都非常有优势,“但每次在最后的要害时刻,都会有其他的一些海内软件厂商揭穿这家软件厂商的产品是与某国际巨头合作开发的,自己没有知识产权,并不是纯洁的国产软件,成果导致这家软件厂商几回都未能入围政府采购行列而最后采购部门因为顾虑知识产权问题,全体废弃了海内厂商的软件”这位人士在接收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起这件事还感觉非常惋惜
不惜免费赠送软件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软件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峻,从而使得市场竞争也非常剧烈,因此,如何夺得采购大单就成了许多海内软件厂商的头等大事为此,许多海内软件企业都会成立专门针对大宗采购的部门,这些部门的人员会采用多种手腕去推广自己的软件
“一些海内软件厂商为了向采购部门人员倾销自己的产品,不惜用免费赠送的方法甚至向采购单位公开其他软件厂商产品的毛病来倾销自己的产品,这种做法对整个海内软件的发铺非常不利”广州本地一位软件企业的负责人这样表现
行业协会-内耗吓坏用户
广东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黄跃珍在接收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现,广东软件行业协会曾经召集广东省的软件厂商开会,对这种内耗现象入行了严格谴责
同时黄跃珍表现,这种现象有正反两种效果,从正面来望,互相揭短可以让软件厂商不断改良自己的产品质量,因为任何一家公司包含国外软件公司的产品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厂商内耗会导致用户不知道该相信到底谁说的是对的,可能使得用户以为海内厂商的软件都不好,把用户都吓坏了,这对海内软件的整体发铺是不利的
国度有望出台相干行业尺度
业内人士表现,导致海内软件厂商内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海内软件行业缺少相干的行业技术尺度,各个厂商自立门户或者与国际厂商入行合作,从而使得对软件产品无法入行统一尺度的考察,导致尺度凌乱,产品众多,内耗不断
而据记者了解,来自国度相干部委的最新新闻显示,面对海内办公软件缺少尺度的境况,近期,国度信息化尺度委员会牵头多个办公软件厂商介入制订办公软件行业技术尺度,并将在适合的时候予以颁布,包含金山公司等在内的海内厂商都是尺度制订的介入者
“届时,在统一尺度下,谁的产品优谁的产品就能一目了然,厂商之间的内耗将有望得到遏制”一位海内软件厂商华南区负责人对记者这样表现
IT业内知情人士透露政府采购可把持内情
政府采购被称为“阳光下的交易”,但一些人却应用流程中轨制不完美的处所,通过把持标书制造、把持招标时光、把持品牌授权等手腕,到达把持政府采购成果的目标,使这项轨制蒙上了暗影,熟习政府采购流程的IT业牛先生说牛先生任职于某IT公司,曾多次代表本公司投标IT政府采购项目,对这项业务流程十分熟习前不久,牛先生特意约见记者,披露了他了解的IT政府采购入程中一些环节可以入行把持的内情他说,这些把持手腕虽然并不在法律制止的范畴之内,但却使政府采购成果显失公平,是在钻轨制的空子将这些内情说出来,就是想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器重,绝快堵塞破绽,规范政府采购轨制,使这一轨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铺以下是牛先生的“自白”
把持标书制造
我说IT政府采购可以把持,最重要的把持手腕就是在标书上做文章
前不久,某高校有一个100来万的项目入行招标,也就是采购几台交流机,在我们业内人士望来,这种产品单一、数额也不大的项目是最简略的了,但招标公告却请求投标公司的资质必需是一级的明眼人一望就知道是怎么归事,确定是有人把持实际的确这样我的一个朋友在另一家公司做事,他曾向我提过这个项目,在招标公告宣布前还给我望过,他说这个标书就是他介入制造的,最初请求的资质是二级以上,但方方面面介入的人太多,甲方照料不外来这些关系,最后干脆请求资质必需是一级的,这样既敷衍了诸多关系,也确保了他们公司中标
这个事例阐明,应用标书的制造,就可以到达某种目标像上述例子,是为了摆平关系,给各方一个交待-更多情形下,是甲方和他们中意的集成商以及厂家串通一气,提出各种有利于集成商和厂家的前提,并人为设置许多障碍来限制、排挤竞争对手,从而让这个集成商和厂家的产品中标
在标书上设限,最常见的是甲方和集成公司联手,进步资质请求我们集成公司一般都必需得到信息工业部颁发的体系集成资质,它依据各种前提将集成商综合评定成三级,最好的是一级一级企业全国也就数十家,二级良多,处所小企业基础上都是三级前几年,500万元以上标的的项目请求二级以上的资质,标的1000万元以上的请求一级资质,大家认可,感到理所当然但后来,二三百万元的项目也请求必需是二级以上资质,这就有点过了可最近一年来,甚至100多万元的项目都请求一级资质,这就等于是将绝大多数的集成商排挤在政府采购市场大门之外了
在标书上设限,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下降资质请求2003年,某地招标一个市政公用事业项目,这是一个软硬件都招的连续性很好的项目,标的在1000万元以上,按常理,它的资质请求应当很高,只请求一级资质也不为过但它的标书却划定三级以上资质都可以投标,等于是任何公司都有资历我们一望就清楚怎么归事,这是为某一个公司量身定制的果然,投标公司除了几家一级资质的公司外,还有一家当地的三级资质的公司,最后中标的也就是这家公司
请求集成商必需是某一品牌的金牌或银牌代办署理商,是设限的另一种伎俩某些品牌授予他的某些代办署理商金牌或银牌代办署理商的资历,请求他们在服务上到达很高的程度,供货上则可享受必定的优惠金牌或银牌代办署理商的请求很严,一般只授予有限的几家,如某有名品牌在西部地域至今没有金牌代办署理商,银牌代办署理商也只有一家这本是企业品牌营销的一种方法,但一些招标文件却请求供给商必需具备这样的资历,这虽然确保了采购货物的质量和服务,但实际上却将有资历介入投标的集成商人为地框定在有限的几家,导致了众多集成商无法介入竞争
一些标书还在集成商的注册资金上设限,如一些很小的项目,却请求集成商必需拥有很大的注册资金,目标就是让众多中小集成商连项目标门槛都迈不入来
现在的标书,制造得五花八门,不仅有诸如资质、品牌代办署理、注册资金等限制,有的标书更细到划定集成商必需有经由某几类认证的工程师、每类工程师必需有多少数量、必须要有劳动合平等等,这么细的标书一望我们就不会去投标,因为它的偏向性太强了,确定是为某个集成磋商身定做的,如果是本地域的项目,我们一般都会对中标公司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我感到,现在IT政府采购可把持的空间太大了,反应在标书上,就是哪样的请求都敢提,哪样的限制都敢设,从而想让谁中标就能让谁中标,不想让谁中标甚至投标就能不让谁中标甚至投标因此,有关部门亟需出台办法,规范标书的制造,划定哪些请求属于合法合理,哪些请求不被容许,以保证所有的企业都能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还应当树立必定的接济轨制,明白对标书质疑、投诉的处置程序
把持招标时光
每一次公开招标都要发售标书,发售标书的时光有时候也能成为把持IT政府采购的手腕前不久某单位要上一个项目,标的在几百万元,如果新闻走露出去,确定会成为众多集成商的追逐目标甲方早就中意一集成商,并让该集成商提前介入该项目,但却刻意对其它集成商保密,直到公开招标前两天,才有另外的集成商知道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标招标公告是在该单位的网站上颁布的,上午发出,发售标书的时光就是当天下午的短短的几个小时,成果买到标书的只有甲方中意的集成商和他们通知的公司,我一个朋友知道新闻晚,想买标书已经买不到了
这是通过把持出售标书时光来选择中标人的一个极端的例子大多数情形下,人们不会这样做通常是甲方让他们中意的集成商或厂商提前介入项目,提前介入的好处,是能对项目有更充足的了解,能做更充足的筹备,能制订出更合理的计划,从而能有更大的胜算那些知道新闻晚或直到招标公告宣布后才获得新闻的公司,实际上早已输在起步上了
从上面的现象中,我想到了一个带广泛性的问题,就是IT政府采购项目标信息公开问题现在,一个项目从公开招标到最后开标,留给集成商的时光太短,可能只有短短的一二十天时光,集成商要在这样短时光内了解一个项目标详情并最终作出投标计划,其实勉为其难,这让那些通过这样或那样关系提前知道并早做筹备的人占了廉价要知道,政府采购使用的是财政性资金,资金的使用应绝可能做到公开透明,这些项目标预算实际上早就做出了,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将这些项目提前颁布,让所有的企业都能获得一个公平竞争的机遇呢?这既是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平的须要,也是杜绝政府采购一些不合理现象的请求
把持品牌授权
比拟不为外界熟知和懂得的把持手腕是请求品牌授权,也就是请求集成商具有某品牌授权使用他们产品的资历有一次,一个项目招标,其中一个前提就是必需具有品牌授权我们想投这个标,从标书剖析,甲方中意的是某品牌,于是我们就和某品牌接洽,想得到他们的授权按通例,一个项目厂家一般会授权三家集成商,我们公司虽然具有一级资质,但他们就是不给我们授权,使我们最终也没有资历去投这个标人们可能不懂得,感到厂家出产出来产品不就是为了卖吗,卖给谁不是卖,为什么要在授权上难为别人,自己搅自己的生意呢?其实这里的奥秘就在于,这个项目标甲方早就和品牌厂家达成了默契,要用这个品牌的产品,他们又共同选定了自己中意的集成商,厂家是为了确保集成商中标而应用品牌授权这个不为外界了解的手腕做了个小四肢举动,目标是让有竞争力的企业不能去竞争(经济参考报 刘冬冬)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