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道路在哪里?龙永图和何光遥给我们指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宏观路线
从红旗开端,中国轿车的自主品牌路线走过了半个世纪,但是海内汽车厂商一直在自主品牌上举步维艰,至今仍是汽车业一个未了的情结
我们盼望扫描中国轿车自主品牌走过的道路,并总结他们的得失因为近20年来,担当自主品牌重担的企业,他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外界并不知道
通过梳理他们的职业轨迹,联合一些人的切身阅历,我们试图给外界铺现一个并不完全的中国轿车创业史
当年多哈归合会谈让中国一举入世的龙永图,做梦也没有想到,4年之后的一时嘴快,把自己卷入了混沌的中国汽车圈,并因此身陷八面受敌的境地
8月21日,广州花都汽车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与中国最资深的汽车业专家、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遥在自主品牌的观点上发生激辩,一场“需不须要自主品牌”的论战,跟着网络的传播散开
何龙舌辩至今一月有余,众多业内人士卷入其中有新闻称,目前已有多位汽车界元老级人物筹备集体撰文,与龙永图争论
自主品牌是半个世纪来中国汽车业的夙愿,但是说得多做得少,海内厂商至今收成寥寥,业内外不满之声鹊起而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将全面放开,中国汽车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何龙之辩恰恰此时踩响了这片最敏感的雷区
从最早一汽制作红旗,到1985年以后与民众、通用、丰田等合资,再到吉利、奇瑞等本土品牌的突起,中国汽车业一直在“自力更生”和“市场换技术”这两条隐约的路线上涉水尤其是近10年里,以李书福为代表的新兴权势,依附模拟起家,同时拉起民族品牌的大旗,给以一汽、春风为代表的国有汽车团体施加了空前的压力
话题这样繁重何龙开战至今,最有发言权的汽车厂商们因此选择了集体缄默除了李书福等个别人
壮志未酬
2005年5月25日,苗圩从春风汽车公司总经理调任武汉任市委书记从这一天开端,他从一个实业家正式返归政界这距离他当初从机械工业部官员步入春风总经理职位整整9年时光
在这9年里,苗圩给步履繁重的春风带来了良多变化——辅助春风扭亏,初步完成现代企业轨制改革,与日产合资成立春风有限独一的遗憾是,前任一直在尽力却没有实现的轿车自主品牌,在苗圩身上依然没有修成正果
对于这个未了的心愿,苗圩心里想得很清楚2005年4月22日,在上海的一个国际论坛上,即将离任的苗圩发表了最后的宣言,“我们和一汽的设法主意是一致的,只有到达100万辆的销售范围,谈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才有意义”
在苗圩望来,以春风和一汽为代表的国有汽车企业,虽然很长一段时光里盘踞着海内汽车市场的绝对地位,还没有到达国外的范围效应而且企业多年累积的差距,更不是自己在任的9年里就能补充的
发铺自主品牌的假想,早在解放初期就已经被国度高层抛出1949年12月,斯大林向毛泽东主席建议中国建一个汽车厂,因为这样可以带动整个机械工业和钢铁、化工、建筑等其他行业向前发铺
1951年,中国第一汽车厂落成,在1956年研制出了红旗轿车但是,改革开放前,海内乘用车的销售对象完全是政府和企业,国外最庞大的私家车市场在海内尚未开放没有宏大的市场需求,就没有工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一汽对红旗的研发和产品进级,天然也就缺少资金和动力红旗品牌随后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随后的很长一段时光里,红旗的命运成了整个中国轿车工业的缩影
改革开放以后,有关部门预感到,私家车市场迟早会成为一个新兴市场但是国有汽车厂一方面累赘繁重,企业管理者缺少鼓励机制,另一方面缺少资金,对自主研发难以投入巨资
国度为此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试图通过合资来学习和补充乘用车技术差距,入而到达形成自主品牌的目标1985年,上汽和民众合资成立上海民众,率先拉开了“市场换技术”的序幕,随后一汽民众、春风神龙接踵挂牌
路线不合
这一轮的合资,重要集中在上汽、一汽和春风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一方面他们相对拥有范围和资金,另一方面,汽车业享受国度高度的政策维护,大型国有汽车团体恰是维护的对象
为了匆匆入合资公司接收、消化技术,国度相干政策对这些合资公司提出了明白的国产化要乞降时光表同时,许多省市开端了汽车合资,并视之为发铺本地经济的发念头,广汽、上汽等开端突起
当苗圩1996年从陈清泰手中接过春风总经理一职时,春风和一汽已不再是当年机械工业部下属的独一“嫡系”随同着乘用车合资的同步入行,春风、一汽这样的大象级企业不再独享市场资源,开端在乘用车上遭受竞争
事后证明,一汽、春风、上汽等“师夷长技”的入程并不顺利国产化率等办法并没有让春风、一汽们在技术上有多少收成,外方引入的车型几乎都是过时的产品,并且外方对技术节制很严,核心技术完全不让中方插手
换技术上,中方没有得到太多廉价,中国市场的开闸却让跨国汽车公司尝到了甜头一个典范的例子是,民众一度依附在中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一年卷走数十亿美金技术没有学到,市场却完全被跨国品牌节制了业内外舆论广泛给这一轮合资定性——失败!国有大汽车团体遭到了舆论的一致讨伐汽车业内对自主品牌的路线开端呈现严峻不合
两年前,竺延风加入央视《对话》栏目,在谈到自主品牌时,一句“要耐得住寂寞20年”,一度引来众多业内人士的鞭挞随后竺延风不得不站出来说明,“这并非不要自主品牌,自主品牌须要一个入程,必须要有范围作为支持”
站在企业的角度,竺延风的范围论是合理的一个产品研发投入要数亿美金,后续的投入难以估算,没有上百万的产量范围作为支持,哪个企业愿意冒这个险?而且以一汽为代表的海内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是全方位的,这种差距用时光无法换算
但是许多人也有自己的理由合资10年,海内轿车市场持续几年以20%以上的幅度增加,“维护大企业,谢绝对内开放”的汽车工业政策又把一切资源向这几家企业严峻倾斜,不抓紧拿出点结果,在许多人望来是说不外去的
巧打民意牌
就在业内为自主品牌争论不休的时候,1996年5月,一位浙江台州商人杀入了汽车业这位鸣李书福的人顺应民意拉起了“打造民族品牌”的旗帜,因为中国汽车圈习性性地把自主品牌懂得为完全自主产权的品牌
受资金和技术限制,李书福首先选择了模拟夏利,给车取名“吉利”依附比同类车价钱低的优势,短短几年内敏捷在海内低端轿车市场站稳脚跟2000年,吉利的冲击,使得夏利不得不自动降价
李书福创业的1996年,芜湖城北一个放弃的砖瓦厂里,以尹同耀为首的8个年青人入入了正在计划中的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奇瑞前身)背靠安徽省政府的奇瑞,打得同样是“民族品牌”这张牌
海外媒体将奇瑞认定为中国汽车业的一匹黑马因为和吉利完全自给自足不同,有着官方背景的奇瑞得到了处所政府的鼎力搀扶在资金实力、融资渠道和产品计划上要比吉利起点高2001年3月,奇瑞(风云)轿车推向市场,两年时光,奇瑞跻身海内轿车行业八强
1996年到2000年,吉利和奇瑞突起有着客观原因当时的一汽、春风,包含后来与一汽合并的天汽,都在入行或酝酿大范围的现代企业轨制改革,与这个背景相吻的事实是,1996年和1999年,竺延风、苗圩这两位中生代被推上了一汽和春风总经理的地位
1998年,因为市场的变化,加上历史累赘繁重,春风首次合并报表亏损5.4亿元人民币,苗圩由此开端了一场深入而彻底的体系体例改革,这场改革前后延续了4年,直到与日产全面合资成立春风有限才告一段落
不改革一定死亡但技术研发和销售范围的扩铺都须要大批的资金,靠国度和靠自身原始发铺确定不够,只有通过海外上市来募集资金并匆匆入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于是有了2004年前后,春风的苗圩、上汽的胡茂元,还有长安的尹家绪,在不同场所论述上市对企业发铺之重要的讲话
大汽车团体韬光养晦和自主品牌上的缺失,让吉利、奇瑞们得到了发铺的时光和空间本土品牌突起的既成事实,政策的天平从2003年开端逐步恢复平衡
何龙之辩鏖战正酣时,李书福正穿戴唐装,把自己的车以中国的名义开上法兰克福车铺这是中国本土品牌第一次亮相国际顶级车铺,引起了海外同行和媒体的关注英国《金融时报》、《德国之声》等都对吉利入行了评价
在国外,自主品牌是在长期业务拓铺和资金积聚中形成的对只有不到10年历史的吉利,这些媒体都提出了质疑
短期效益和长遥品牌建设如何平衡?在汽车行业甚至中国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吉利、奇瑞们的前程,目前还遥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