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高露洁中国公司的公关部必定忙翻了天-高露洁牙膏被海内一些媒体报道为“有致癌嫌疑”
 -
高露洁公司必定不相信他们的牙膏有问题,必定以为这是个别媒体在炒作负面消息,要么就是有人故意把矛头指向他们不少读者在疑虑-高露洁牙膏到底有没有问题?我们要不要选择其他品牌的牙膏?其他品牌的牙膏是不是也有相似的问题?
真相又是怎样的呢?我想以一个科学记者的身份,说一说我所了解到的事情原委-
我望过海内良多媒体关于此消息的报道,消息起源均是来自4月15日的英国《旗号晚报》当天,该报刊登了该报记者Mark Prigg采写的消息《牙膏的癌症警告》,导语是“十几种超市出售的牙膏今天成为癌症警告的焦点,受到有关影响的还有一些抗菌干净产品,包含洗碗液、洗手液等”报道中提到,取得这一发明的是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教授”Peter Vikesland
我赶快到美国科学协会(AAAS)专门为全世界科学记者提供的消息素材数据库求证,发明Peter Vikesland“教授”所在的大学确切在4月13日向消息界提供了标题为《太爱干净可能对您的健康和环境有害》的消息素材,介绍了Peter Vikesland的研讨结果文章中没有提到“高露洁”,与英国《旗号晚报》的报道基调也相差很大原文的主题是-“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助教Peter Vikesland发明,良多抗菌香皂中包含的抗菌化学成分三氯生,会和自来水中的氯产生反映,产生挥发性物资三氯甲烷,而三氯甲烷被美国环保署列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
Peter Vikesland在实验中模拟了家庭中洗盘子的环境,发明当包含三氯生的杀菌洗碗液混合在含有氯的自来水中时产生的三氯甲烷,可能会通过人的呼吸或皮肤被人体接收但是这个量到底有多大,是不是超越了容许的范畴,并没有定论
文章的第三段还提到-因为化学成分三氯生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因此“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个人护理产品、化装品、抗菌液、纤体瘦身产品、润肤液、洗手液、洗碗液,还作为添加剂被用于塑料,高分子资料,纺织品和可植入式医疗器械”
为什么这样一个研讨结果到了中国海内的个别媒体上,会演变为“高露洁牙膏可能致癌”?为什么一项尚无定论的科学研讨会在中国演变成对一种牙膏的不信赖?我们须要思考的是,我们的媒体应当在传播科学消息的进程中承担起怎样的义务?我们的科学报道是不是科学和客观?
高露洁是世界上销量很大的一种牙膏,海内个别媒体在发出“高露洁牙膏可能致癌”这样一则消息时,其实应当考证一下它的消息起源应当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重要”的一则消息,世界重要媒体的科学记者都没有报道?为什么英国的主流媒体BBC、路透社等都没有提及?退一万步来说,如果这些主流媒体都漏报这一消息的话,为什么此后几天都没有补报?
如果没有高露洁事件,相信大多数媒体编纂记者都不知道《旗号晚报》为何物这家报纸在英国其实只能算个三流小报当我向在英国的同行求证这一消息的科学性时,同行听说这一消息来自《旗号晚报》,甚至没有兴致去深究
相似的事件在中国媒体界已经不在少数就在几天前,有家媒体抛出一则有关艾滋病的科学类消息,称世界最大的艾滋病疫苗人体实验在泰国失败,100多人因为加入打针疫苗反而染上艾滋病这篇被转载多次的消息严峻失实,事实情形是-接收疫苗实验的都是性工作者等艾滋病高发人群,染病原因并非是打针疫苗
不久前,媒体还在暖炒“服用伟哥容易导致失明”实际情形是-一个美国研讨人员发明有7个服用伟哥的性功效障碍者呈现失明症状,但并没有证明失明是和吃伟哥有关,仍是和这些人自身患有的糖尿病、高血压等症有关可是我们的个别媒体却妄下断言,其实缺少义务感
媒体的科学记者承担着向公家传播科学知识,领导公家健康生涯的义务所以,拿不准的处所必定要先请教相干范畴的科学专家,不可妄下结论
科学消息写作强调科学性,通俗性和活泼性科学记者在用稿子吸引读者眼球的时候,必定不能疏忽消息的科学性,不能让科学消息俗气化
相干报道-“牙膏致癌说”尚难定论 质检总局开端相干研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