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形下,*ST三普(600869)突然颁布接到了财政部对其下达的一纸处分决议,这不禁令市场投资者一头雾水而更让投资者难以懂得的是,公司公告的内容过于简略,让整个处分的前因效果更加扑朔迷离
4月2日,*ST三普宣布公告称-“近日,公司接到国度财政部有关文件,就公司2003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检讨结论作出处置决议-经查,2003年公司收入成本核算不实,多计收入1297万元、多转成本530万元,多计当年利润767万元上述行动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有关划定依据有关划定,对公司处以罚款10万元,对公司财务总监罚款5000元”
通观整个公告,最为显眼的无疑是公司的“多计利润”一项岂非是公司自揭家丑,承认曾经有过“造假”事实?对此,《第一财经日报》记者4月3日曾试图致电*ST三普了解详细情形,但截至发稿时记者未能接洽上公司相干人士是否涉嫌“造假”?
记者重新翻出了*ST三普2003年年度讲演年报显示,当时对公司年报入行审计的是位于北京的岳华会计师事务所,该所当时出具的是“尺度带有阐明阐明段”的审计讲演
不外,记者注意到,该阐明阐明段阐明的只是关于公司于2002年11月22日与青海创业团体有限公司签署的《股权转让协定》在截至讲演日转让尚未完成的事项,该事务所表现-“该段内容仅用于提示会计报表使用人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看法”
“公司连同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涉嫌故意造假,现在还不好断定”一位不愿署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向记者表现,“虽然当时公司聘任的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出具‘尺度无保存看法’的审计讲演,阐明公司年报的确存在问题,但阐明阐明段的内容与此次检讨出来多计利润一项却并无接洽关系”
该人士同时表现,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呈现“多计利润”情形,除了公司可能存在的“故意造假”这个主观人为因素之外,在编制报表时对会计的“懂得不当”也有可能导致这种情形“同样的会计准则,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上市公司本身也会呈现不同的懂得,如收入、成本的盘算等等,计入科目标不同对最后的净利润可能会有必定的差别”
由此该人士指出,公司“涉嫌故意造假”仍是公司对“会计懂得不当”,此次公司所受到处分的“定性”至关重要“对此,*ST三普应阐明明白”公告语焉不详难以懂得
除却*ST三普“多计入利润”真实原因之外,对公司报表审计以及处分决议起源于国度财政部是此次公告的另外一个望点
记者在财政部网站找到了财政部的重要职能,在共十三项职能内容中的第十项显示-“拟订和监视执行会计规章轨制、《企业会计准则》,制订和监视执行政府总预算、行政和事业单位及分行业的会计轨制-指点和监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
三江源证券的刘泓洋表现,一般意义上如果财政部出头具名都是与国度财政资金有关,而即使上市公司涉及到国度财政资金问题,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核查也是由财政部责成国度审计署或者会计师事务所来入行,“此次财政部亲自出头具名,实属罕见”
“另外,从通例上来讲,上市公司如呈现违规事项,除非是牵涉到刑事案件由司法机关介入,否则对其入行处分的一般要么是中国证监会,要么是证券交易所而从此次的公告内容上望,处分好像是由家财政部方面发出的,这本身也非常蹊跷”
“除此之外,公司在公告的及时性、完全性以及真实性方面也尚存很大问题”刘泓洋表现
刘泓洋阐明说,对于已经被财政部介入调查的上市公司来说,当处置成果出来之时才入行颁布,显然不妥,已严峻违背了证监会以及证交所对上市公司公告及时性的请求-而在完全性方面,此次公告内容中“接国度财政部有关文件”以及“依据有关划定”等词语的语焉不详,严峻影响了投资者对公告内容的懂得,公告内容上应完全阐明-“而及时性和完全性都没有保障,公告内容的真实性当然更无从谈起”
4月1日,在上证指数大涨42点,上涨3.58%的情形下,*ST三普报收3.74元,涨幅3.89%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