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麦考林企业集团总裁顾备春专访

字号+ 作者:小伍 来源:网络 1970-01-01 我要评论 挑错

麦考林企业集团总裁顾备春 顾备春访谈: 圣诞、元旦、春节接踵而至,麦考林红红火火的打折手册也按时按点飞到了office小姐们的桌上。如果说在某个固定的日子,午饭后围在一起评

麦考林企业集团总裁顾备春

顾备春访谈:

圣诞、元旦、春节接踵而至,麦考林红红火火的打折手册也按时按点飞到了office小姐们的桌上。如果说在某个固定的日子,午饭后围在一起评价梵庭诗的首饰和欧风的小玩意儿,是office小姐们的必修功课的话,却不一定有人会把一个名字和这一切联系到一起。而没有这个人——顾备春,麦考林恐怕不会在写字楼落脚。在他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职场人,在求索适才适性的征程中,不断定位自我,成就企业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寻找挑战和压力

    90年代初,学新闻的顾备春毕业时,有机会被分配到报社。虽然进入媒体怎么看也算是捧起了“铁饭碗”,他却出人意外地到外资酒店去做了前台。走这一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那时候,22、3岁,根本不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有什么特长、弱点在哪里,只是试试看。” 顾备春很实在,他说当初想进外企并没有想清楚,多半是冲着优越的办公环境,而且相信外企的管理制度很先进,可能会有很好的培训、学习机会。至少,不会有令他极其反感的论资排辈。至于选择酒店纯属偶然,当时对大学生来说,职业市场并没有现在这样开放,特别是进外企,都需要通过外服等机构派遣,机会并不多,竞争也很激烈。这种情况下,顾备春参加了进入外企必经的外语考试后,被直接分配到酒店。无论如何,这也算是个机会,过渡一下,最差还可以练习外语。果然,前台接待是口语锻炼的最佳位置,顾备春从这里真正掌握了这个语言工具。

    酒店工作的2年多里,从前台接待到销售经理,顾备春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职业发展。然而,问题也伴随而来,在做酒店销售员和销售经理的过程中,顾备春发现,“销售工作其实并不适合我,业绩平平,个人兴趣也不高。工作中总是觉得累或不顺手,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尽管不知道个中缘由,也并不肯定自己更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他还是选择了离开酒店。

    当顾备春离开酒店的时候,外资酒店的职业经历使他能够在比较多的机会中选择。美国运通上海办事处,是这个全球性信用卡机构在上海的桥头堡。大公司的培训体系、发展通道都非常好,所有系统的运作都按照全球统一标准进行。顾备春做销售经理,起点也好。只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像一部大机器中的螺丝钉,按部就班,工作几乎没有压力。当年美国运通的工作更多的是要求员工适应“大机器”运转,客户也相对固定,都是一些大银行、大企业,由于品牌关系,在同一档次的信用卡产品中,它的竞争力很强,工作中的挑战势必要小。同时,和美国运通的全球规模相比,中国的业务相对小。工作压力小,成就感会打折扣。工作非常悠闲稳定,用顾备春的话说:“状态接近退休,美国‘大锅饭’不太适合我”。顾备春又一次发现了职业发展中的问题,什么样的环境、工作状态更能够让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应该找一份更具有挑战性和非常有压力的工作。”得到这个答案后,顾备春找到了贝塔斯曼。

    到贝塔斯曼卖《鸟》

    记得有哲人这样说过:人生是不断选择的结果。是的,每个人回顾从前走过的路,都会发现自己是在学会放弃后,才学会选择的。对于顾备春来说,做新的尝试就意味着放弃,现在看来,恐怕他清楚自己正在放弃的是什么,却对新的选择不一定胸有成竹。这需要勇气!

    贝塔斯曼是一个世界500强的企业,顾备春看到招聘总经理助理的广告。尽管他对图书行业一窍不通,500强企业还是有相当的吸引力,足以抵挡放弃带来的惶惑和虚荣。同时,几年职业经历下来,估计自己做个总经理助理还行,何况招聘广告上也只是要求有销售工作经验。

    听顾备春描述面试经过,真像在听富有戏剧色彩的故事。那时的贝塔斯曼落脚在福州路上海科技书店的小阁楼里。“那天,我穿西装,打领带,天热得要命,我大汗淋漓。好不容易,从科技书店后门一个小马路里,穿过露天小菜场,找到那个不起眼的小门。进去以后,只有一架货运电梯。后来知道那也是唯一的电梯。” 确实,任何一个白领离开上海商城走进阁楼还是需要决心的,那是95年。这时的顾备春已经成熟到了不会轻易把大厦和阁楼作为自己择业的必要条件,和总经理谈下来,当他了解到贝塔斯曼想在国内做大,同时给出的工资还不错,做总经理助理,职位名称还算有吸引力。“那就去做做看吧。”

       出乎顾备春意料之外的是,工作的第一天给总经理做了点智囊的工作。第二天,刚听说公司炒掉一个法国销售经理的消息,总经理就找到了顾备春,“Alfred,你先去销售部,兼着经理吧”。就这样,做了一天的总经理助理,他就被“发配”到了销售部,还不名正言顺,兼职而已。似乎总经理也意在考验:你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我猜总经理恐怕想好了,做得了就做下去,做不了就拉回来或者炒掉。”

       命运总是在考验人们的耐心,明明不喜欢做销售的顾备春,却总是被安置到销售部。做不好销售,却删除销售管理。这一点他在 “成功”总结中归为:性格内向,不关注细节,对宏观策略比较敏感。这也许是做管理者的重要素质,但关键还在于能够发现这种素质,并运用到机会中去。

    当时的贝塔斯曼销售部确实令人垂头丧气。产品只有一套从国外进口的、给青少年的科普系列读物中的一本――《鸟》。销售员需要用范本,要求客户订购价值600多元的、还看不到影子的一套书,难度可想而知。接手后,顾备春开始不停地招人、培训,传授销售技巧、成功法则,制订规章制度,销售管理细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大约三个月后,成绩显现了,他也踏实了。《鸟》卖了1年半,96年底左右,销售队伍已经扩大到90多人,每个月能做100多万营业额,《鸟》系列的销售也进入了全国畅销书的前10名。“那是一个很好的磨练过程”,这就是顾备春对自己25岁经历的总结。

    要找到一份事业

    大概能够获得职业成功的人,都会很欣然地看待磨砺。1997年销售部工作渐入佳境,顾备春被派到市场部做图书俱乐部的开拓,“OK,又是从头开始,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国内没有人知道图书俱乐部这个市场如何推广,客户从哪里来。喜欢挑战和压力的顾备春又一次取得了成功。“记得97年中,我们做刮奖活动,吸引客户加入图书俱乐部,没有经验,以至于第二天上班才发现公司门口有8、900人在排队等着领取奖品!”从开始学习做广告,学习管理市场营销队伍,到后来无论采取什么推广活动,当地城市人口中3%-5%的人就会成为会员,“我就这样和贝塔斯曼一同成长”。

    不知不觉5年过去。从销售到市场,到商店、网站管理,工作范围越来越大,2001年,顾备春发现自己在直复营销领域积累了不少经验,“做得不错”,似乎有条件自己做点什么了。

    此时的顾备春,个人职业定位已经很清晰,那就是“不要找一份工作,不要找一个career,要找到一份事业”。他说:“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外乎二,在企业做高层经理人和自己创业。我不适合在大公司做executive,更适合后者”。
被人们说烂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也许钟情挑战的顾备春发现只有走上个人创业之路,才能最大限度体现职业价值。贝塔斯曼是个特例,它是大型跨国企业,但它在中国的业务并没有很多限制,工作状态很像创业者。顾备春在贝塔斯曼的成功,一定给了他相当的经验和自信,看似偶然的选择,其中却有必然的理由。离开贝塔斯曼的顾备春,开始做一些有关邮购公司的商业计划书和财务分析,寻找事业机会。至此,麦考林和顾备春的相遇水到渠成。

    麦考林96年进入中国市场,开始2年,投资方选择的管理团队像个联合国,客户面向农村,经营失败;接手的管理团队成员大部分由香港、台湾人组成,差不多有三年时间,业绩依然令投资人失望。顾备春就是在这个时刻接触到了麦考林的投资人。可以用一拍即合、相见恨晚来形容他们的碰头。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契机。2周以后,顾备春以股东和CEO的双重身份加盟麦考林。顾备春自然而然扮演起一个拯救者的角色,驾轻就熟地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创造力。他决定重新定位顾客,重新定位产品,一切从头来过。“顾客改掉,产品线改掉,营销策略改掉……”麦考林的经营状态渐渐好起来,经过差不多半年的过渡,企业开始赢利。三年翻番,如今业绩有1个亿,呈几何级数增长。“这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顾备春恳切地说。

    顾备春的职业故事肯定还没有结束,我们无法预测他还会有怎样的辉煌。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发现自己的性格强势,找到适合的职业定位,学习积累,成长是必然结果,而职业成功就会像伴生物一样,如影随形。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如转载您的文章未标注版权,我们将予以改正!;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