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跨国公司公关经理-8张中国脸的公关人生

发布时间:2009-12-20来源:互联网 编辑:小关

  “做关经理' target='_blank'>公关经理这么多年,部署了无数次采访,像这种部署自己去接收采访的,还从来没有”家乐福(中国)公关经理王晓忠对《时期人物周报》说

  跟着中国经济的连续高速发铺,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如今已有400多家落户中国,仅落户北京的就有185家,投资项目355个,投资总额达122.6亿美元自它们入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在争议中发铺,公关经理(总监)作为其品牌及形象的代言人,恰似跨国公司的 -“脸”,面对着种种矛盾冲突,感触感染着环境及自身的沧桑变迁他们年青、阳光、具有亲和力,身为中国人长期处于跨文化的环境中,有多少职业上的挑衅和纯洁个人的悲欢?

八张“中国脸”的公关人

  在中国,最早从事跨国公司公关的不外乎两种人,一种是学外语的,一种是学消息的

  这八位当中,徐俊和田耕是出生国际关系学院的同门师兄弟,王晓忠与蒋健师出同门——复旦大学,且同在中国日报社当过四、五年的记者蒋健仍是被他的一个采访对象——德尔福公司上海首席代表挖到公司来的

  公关靠的是经验积聚据田耕归忆,早在1994年,田耕在大学里曾邀请学长徐俊到学校里做培训他事先允许了,但当天却去不了“学校派车去接他,车在楼下等着,两百多名学生在学校等着他马上真挚地给我报歉-非常明白地告知我-他当天晚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运动,确切去不了-最后他买了两盒三五烟给了司机表现歉意”

  接下来,田耕自己也做了一次危机公关“我马上找电话给学校打电话,说能不能临时找一个老师顶一下?我的一个老师义无返顾地冲了上去,把场子给撑了下来”

  多年后,他们都成了跨国公司的公关经理,在危机降临的时刻,真正起到了救火员和灭火器的功效当2004年柯达中国继沃尔玛成为媒体指责不树立工会的跨国公司之后,田耕马上归应称“柯达从来没有反对树立工会组织,外国人的懂得是管理层不能去组建工会”而徐俊则在“特富龙危机”过后良久还在反思-如果再来一次我会怎么做?

  论起资历,1990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的徐俊属于公关“工龄”最长的一位,从1992大年三十踏入博雅公关公司那天算起,至今已有13年而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北电网络(中国)公司市场咨询部高等经理乔天云,则是“大姐”她的公关生活是从做猎头转行过来的,她后来所供职的几家跨国公司的职位,都是她本来的“同行”给推举的

  阿尔斯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钱静是一位才女,她当过大学英语老师,做过电视台翻译,1996年走上公关之路她写的文章常常成为一些时尚杂志的主打篇目

  李曦1991年大学毕业之初曾一度找不到工作,幸亏后来索尼“收容”了她,她才得以盘踞今天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传媒公关部部长的宝座

  同为公关经理,做的事却不完整雷同杜邦(中国)团体有限公司公共事务经理徐俊说,跨国公司的公关业务一般分成三类,即企业品牌公关、市场公关和内部公关“各个公司不一样,公关经理这个职务、职责范畴都是不同的有些企业的公关部门负责传媒关系,有的负责媒体加政府事务,有的负责得更加全面一些”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华东区公关经理杨芳,是公关界的新生代常自称“在宣扬西门子的同时,也在宣扬上海” ,俨然“上海编外公关员”

  诚实的蒋健

  德尔福(DELPHI)汽车体系(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堂内,迎面一位胖乎乎的年青人暖情地伸出手说-“我是蒋健,辛劳您跑这么遥的路我昨天夜里病了,高烧,今天早晨还在打针”

  角色转换

  “我上礼拜刚去了一趟美国,上海市重要引导到美国拜访,要去德尔福在底特律的总部我礼拜五从海内起程,当天中午到北美,直接去公司总部做筹备,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礼拜天晚上11点跟上海代表团接头他们礼拜一上午到我们公司,大概呆了两个小时,然后把他们送走下午接着又和北美的同事开会,谈上海的汽车铺,谈到很晚礼拜二赶归上海已是晚上了,又分离在上海和北京召开铺前消息发布会,累得乌烟瘴气,归来后人就不行了今天下午是关于车铺的第一次内部培训,因为铺会范围很大,良多工程师要在现场作一些铺示介绍,您得培训他们怎样待人接物,接下来的两周会更辛劳,没措施……”

  蒋健的一番话,像是诉苦,又像是铺示他的成就

  他现在的职务是德尔福团体(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主管市场、沟通及公共事务9年前他是一名记者

  他于1992年复旦大学消息系本科毕业,职业幻想是作一名记者毕业分配时入了中国日报上海记者站的消息周刊《上海英文星报》

  周报只有六、七个人,同时还要为《中国日报》写稿,所有的报道全体要用英文写作,学消息出生的蒋健感觉压力很大,“总感到想说的说不清,怵”

  “那儿有两个老外,我们写了东西发给他们润色,有时感到很惭愧,他们在上面改改划划,几乎每句话他都重新写了,您一望脸都红了,哪天他改的比拟少,您就感觉挺好的”他的英文写作程度就这样练出来了

  1994年,中国日报在青年记者中提拔5个人去美国接收为期10个月的培训,蒋健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遇,英文的采访和写作逐渐成熟起来

  1995年归国,蒋健开端采访汽车行业,他采访了德尔福公司负责上海地域的首席代表赵博士,“机缘偶合,我与赵博士很谈得来,有一次他说您参加我们德尔福吧”

  经由剧烈的思惟奋斗,蒋健跳槽了

  1999年,德尔福与通用分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在中国有8000多名员工,市场业务发铺敏捷,这给蒋健的工作带来了宏大压力除了“公司的等级观念很强,部门之间的和谐很难”外,角色转换是他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真正给他“上了一课”的事,产生在1997年春夏之交德尔福总部公关总监组织北美一帮记者来上海参观亚太区业务,他做配合

  “晚上聊天时,我说德尔福在天津有个项目要发布,平时非常和善的北美公关总监一下子脸就拉长了,他把我拉到边上,非常严正地说-‘您有消息稿吗?您的问答筹备好了吗?您既然讲了,今天就得给他们’”他的意思是-消息稿还没有完整筹备好,公关人员是不能透露这种信息的,万一记者来问,您将措手不及,同时也会打乱公司的整体宣扬报道规划

  “那天我们加班到很晚,拿出了消息稿”

  蒋健很快便适应了角色转换, 1999年德尔福中国总部搬到上海后,他升任中国区公关经理,2002年,开端负责一些亚太区的业务,包含亚太区的内宣和韩国的公关到2004年,他的职务更上一层楼,戴上了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的头衔,负责中国区的公关、市场、对外关系、政府关系

  不仅这样,他还应用业余时光完成了EMBA学业,为后来的职业发铺打下了坚实的基本从今年开端,德尔福亚太区总裁兼任中国总裁,而亚太区总裁是公司全球副总裁,目前常驻日本,他不在中国的时候,蒋健就是他的首席牵头人,和谐其他部门的工作

  平息“断货危机”

  2003年,德尔福的某全球客户指责一本土汽车厂商剽窃,当年9月下旬,该本土厂商突然邀请了两家媒体到现场,宣称德尔福有六、七家公司对其断货,记者还现场拍了照片,他们的副总指着停在外面的一排车说-“因为断货,我们都不能装车”“我们赶快查,发明完整是无中生有”

  一家是民族品牌,一家是德尔福全球最重要的客户,而两家都是自己的客户,这下子把德尔福也把蒋健推到了风口浪尖

  蒋健定了一个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是堵住源头,不正面冲突我们的中国总裁直接打电话给本土企业的董事长入行沟通,指出报道不实,必需堵住源头-第二步,我以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的身份接收了一些专访,主题是德尔福头九个月在中国销售快速增加,特殊强调如何支撑本土汽车厂家,维持良好的供货关系,给海内重要财经汽车媒体发的消息稿中,点名提到为该本土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从侧面予以归应-‘十一’之后,我们中国总裁专门到北京见了另外两家威望媒体,通过专访情势从正面入行澄清”

  一个月后,事件徐徐平息下来

  谈到今后,喜欢打桥牌和乒乓球的蒋健给自己定了两个职业方向,一是在公关范畴做深做扎实,成为一个优良的公关专才-二是做综合管理而EMBA的学习则让他把财务、人事、制作、物流等串起来了,他如果在德尔福继承发铺,“要去这条路上走”他说-“中国人通常很担忧下面的人冒尖,担忧他会代替您在跨国公司,您必定要培育您下面的人,必定要让他们冒尖,使他们筹备好来代替您,公司就会设法主意来动您如果您的特长太专业了,下面的人没有培育好,您一辈子就压在这儿了我要把我的团队培育起来,我要管得越来越少,入入一些新的范畴我们是以制作业为基本的公司,我现在缺少管理工厂的经验,将来就会限制自身发铺,我要找机遇尝试”


此文共有7页 - -第 -1 - -2 - -3 - -4 - -5 - -6 - -7 -页  -

大家都在评 挑错 如转载侵犯版权将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