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收编民营军团 上海搀扶发铺汽车“新权势”

发布时间:2009-12-20来源:互联网 编辑:小关

  一群颇具野心的上海本地汽车工业新权势正在实力强盛的上汽团体家门口蛰伏,仿佛一些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向老师发起挑衅,绝管他们还有一点害羞

  在上海投资庞大的三家民营汽车企业——上海华普、上海万丰和上海比亚迪,在阅历了中国汽车业第一轮马拉松赛跑之后,为各自寻找合适自己的“上海路径”——分离是扩铺产能、寻找合资以及主打设计、研发

  在最新出炉的上海汽车工业“十一五规划”中,上海华普汽车首次作为上汽团体之外第二家汽车企业“入列”,这可以被视为一个强烈的信号——民营汽车在伟人的夹缝中成长,并最终在红色资本光鲜的上海本地汽车工业中得到尊敬这将刺激更多的整车制作企业向上海入发

  同样版本的故事,也正在广州、长春、沈阳等城市上演到底谁能成为最终肩负光彩和义务的城市?

  李书福的“上海”兵团

  当上汽双龙和罗孚项目仍在规划之际,上海华普汽车已提前成为上海本地汽车工业重要的自主汽车品牌

  被以为略显冒入的自主品牌标兵李书福当初的选择现在望来是准确的,那就是他和他的密切伙伴徐刚从1999年开端策划的多品牌战略,包含将新的起点定在了上海从收购李氏兄弟旗下的上海杰士达汽车而来的上海华普汽车,正逐渐成为吉利军团的第二张牌,而其核心便是“上海制作”和海派文化

  现任上海华普汽车董事长的徐刚归忆当年的场景-当吉利作为低端经济型品牌日渐深刻人心之后,越来越低的单车利润率已经影响到吉利后续车型的规划,期望入入利润较高的中级车以及中高等车市场的他们必需寻找新的突破口

  “民众品牌显然难以支持辉腾这样的超奢华车,吉利也一样不能去笼罩中高等车市场,我们必需突破本来的品牌体系,上海的泥土合适生长华普这样的中级车品牌”徐刚接收本报专访时表现

  2000年秋,以徐刚为首的华普创业者们来到了上海西部的枫泾,这里的枫叶成为了华普(MAPLE)的品牌标记占地630亩、规划产能5万辆的一期工程最终在2002年建成投产,2004年底则投产了发念头公司

  徐刚用四个流来概括华普选择上海的理由-“除了奇特的海派文化,上海具有其他城市不具备的强盛的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这是我们望到的上海汽车工业的核心优势”

  经由3年的发铺,胜利树造了海派汽车概念的上海华普汽车形成了海疆、海尚、海迅三大系列整车谱系,并“试探性”地实现出口17个国度他们当时不敢奢望的是,他们和上汽团体并列入入了上海汽车工业的十一五规划,上海华普被规划在2010年要实现自主品牌5万辆——这意味着上海华普第一次和上汽团体平起平坐

  从上海华普的一个内部文件中望到,上海华普二期工厂在11月12日正式动工,规划用地1500多亩,建成后产能将到达30万辆

  “我们的目标是2007年入入5万辆,其中2010年实现混合动力1万辆,混合动力的内部目标提前到2008年”徐刚比划着手势,规划着未来

  万丰、比亚迪的“上海路径”

  上海发达的商业文明和业已成熟的汽车工业配套体系,为后来者发明了商机

  “和我们会谈的外商从浦东机场下飞机到我们这里也就几十分钟,这在浙江的时候是无法想象的”上海万丰汽车市场部经理魏汉军对本报说他埋怨企业在浙江的时候要先坐飞机到杭州,再转到萧山坐飞机,路途延宕

  魏汉军归忆,当时选择上海建厂的几大斟酌,还包含吸引上海密集的汽车人才、上海的物流枢纽地位、成熟的零部件配套以及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可贵的商务信息

  他告知本报,今年万丰到目前为止7000辆的销量中大约一半是出口,从工厂到码头的时光是以前的十分之一“对于我们这样规划未来出口比重还将加大的汽车公司,因为上海有港口便利出口,物流的成本节俭了一大块”

  因为在上海的工厂参照国际先入程度设计的焊装、涂装、总装线、冲压,已具备年产6万辆的出产才能,万丰屡屡成为被收购的对象魏汉军向本报证明,目前和双龙的会谈因为上汽的收购胜利已经停掉了

  “但关于和外资的合资合作会谈仍在入行,目前正在和几家新的外资伙伴接触,其中一些是特种车企业”魏汉军表现,外资望好万丰的一个要点,首先望中这个公司处在上海,地舆地位以及厂房的尺度都是第一流的

  上海比亚迪则曾经因为在上海“囤积”了3000名工程技术人员而轰动一时,他选择了和前两者不同的上海路线

  比亚迪企业传播科科长王建均描写上海比亚迪研发中央的初衷-“上海有着良好的人力资源背景,良多的汽车公司、我们之外的一些汽车公司的研发部门以及一些专业的独立汽车设计公司都在上海”

  据他介绍,长安汽车、泛亚、同济同捷、日产等都在上海有研讨院,意大利6大设计公司、MAGNA旗下的Magna Steyr 和莲花汽车工程等都在上海,这里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汽车设计研发的气氛

  他告知本报,正在全国巡归上市的主力新车F3和规划明年上市的F6便是从上海研讨院出去的新车

  下一个是谁?

  在上汽团体、“新上海军团”以及庞大配套商的身影背后,中国汽车工业集群的概念正在变得清楚可触起来剖析师们以为,未来一段时光内,中国有可能形成若干个巨头国际竞争力的工业集群,而这便是如今正在灭亡却仍强盛的底特律们曾经走过的路

  哈佛商学院有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三部曲”之《国度竞争优势》一书中,用工业集群的方式剖析一个国度或地域的竞争优势他这样描写道-“工业集群是雷同工业高度集中某个特定地域的一种工业成长现象,是出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干的服务业、管理机构高度地凑集在必定地舆区域范畴内,共同构成的功效群体”

  上海之外,波特笔下的更多工业集群开端在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上浮现

  广州显然正为成为日系车厂在华的最大基地而雀跃本田、日产和丰田三大巨头在未来数年内的产能规划,接踵尾随而来的众多零部件配套厂以及数量不少的民营汽车企业,无不将这个城市对于汽车工业的狂想推到极致

  在长春,以一汽团体旗下四大整车企业为龙头,逐渐剥离出一汽体系的零部件供给商体系,跟着四大整车新项目标逐渐开工,更多合资零部件项目标上马,核聚效应开端浮现

  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讨所的数据则显示,沈阳市正在形成以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汽车、华晨金杯、华晨宝马、沈阳中顺、金杯轻卡以及周边配套厂为主的汽车工业格式武汉、南京等地也正在形成相似的工业集群雏形

  国度发改委领土开发与地域经济研讨所的贾若祥先生在近日撰文指出,以柔性专业化为特性的大批中小企业集聚群体,彼此之间通过火工合作而结成浓密的区域网络组织,共同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前提,这些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体内部的出产率不断进步,立异运动不断出现,从而出现很强的区域竞争力

  一个事实是,跟着中国汽车业未来几年内洗牌的加剧,目前生存的大部门汽车品牌(重要是数量多但范围小的自主品牌)会敏捷减少,随同而来的便是各处所工业构造面临痛苦转型

  各地政府对于汽车项目标争取仍旧存在空间,而汽车工业集群的选择则将更屈服于市场事实上最终能入入这些工业集群的城市名单,座次已从现在开端清楚


大家都在评 挑错 如转载侵犯版权将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