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高露洁事件调查-谁制作了牙膏信赖危机

发布时间:2009-12-20来源:互联网 编辑:小关

  事件归顾-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

  在美国弗吉尼亚入行的科学研讨,英国《旗号晚报》的报道,大西洋两岸的消息传递最终在中国制作了一起不大不小的“公共卫生事件”沿着事件始作俑者《旗号晚报》的报道,本报记者专访了这一科研项目标负责人Peter Vikesland

  刷牙,仍是不刷牙?现在好像都成了一个问题

  广州的邓先生过去一直比拟偏爱高露洁的牙膏,但这两天却不得不为选择牙膏而颇费思量

  事情的来源于海内媒体4月17日关于“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的报道其大意是,根据美国最新研讨显示,数十种牙膏、洗手液等抗菌干净品,当中包含高露洁等品牌的产品,含有化学物资三氯生,这种物资与经氯消毒的自来水接触后会产生三氯甲烷(俗名氯仿或哥罗芳),而三氯甲烷是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资

  跟着这则消息在中国的扩散,高露洁在中国消耗者中的品牌信赖度敏捷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邓先生只是其中之一截至4月19日上午8点,据网上调查表明,88%以上的消耗者本来信赖高露洁品牌,而现在会继承使用该品牌牙膏的消耗者不到10%

  就在邓先生迟疑着是否应选择佳洁士或其他品牌的牙膏时,又有媒体称,不仅高露洁牙膏含有三氯生,像佳洁士的多合一和茶爽牙膏,以及海内市场上多种疗效牙膏及漱口水中均含有三氯生

  如果这些牙膏中真的含有致癌因素,那么消耗者又该何去何从?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明,所谓“高露洁致癌事件”,其实是因为媒体信息传递失真而制作的一起“公共卫生危机”

  “一篇非常差的消息”

  海内媒体的报道大多源自英国《旗号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海内媒体广泛误译为《尺度晚报》)4月15日的一篇报道文章的题目极为醒目-《牙膏致癌警告》

  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报道了事件的严峻性其一是发出“癌症警告”-“超市里出售的数十种牙膏被点名,受影响的还包含洗洁精和洗手液等抗菌干净产品其二是摆出“科学根据”-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讨人员发明这些产品中含有的三氯生,能够与水反映生成三氯甲烷其三是介绍“产品下架”-《旗号晚报》调查发明,包含高露洁等品牌在内的数十种超市商品均含有三氯生,而马莎百货正在撤出所有含三氯生的商品其四是提供“专家说法”-世界天然基金(WWF)毒理学专家Giles Watson警告说,消耗者如果不放心的话,最好的建议是避开含有这种化学物资的产品

  显然,这篇“有理有据”的科学报道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发出一个“癌症警告”,但事实上并没有一个监管机构真正发出这种警告主持相干研讨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助理教授Peter Vikesland基础就不认同“牙膏致癌警告”的说法他告诉《南方周末》-“我们绝大部门研讨工作采取的是纯化合物,仅仅对实际抗菌产品入行了有限的实验,尚未涉及到任何种类的牙膏产品斟酌到三氯甲烷的生成受到温度、三氯生浓度、水中氯的浓度、水的酸度等多种因素的强烈影响,以为使用含三氯生的牙膏会呈现问题,长短常轻率的目前并没有理由发出警告,但应当开铺入一步的研讨工作”对于马莎百货的撤货之举,Vikesland则以为是反映过度

  他对《旗号晚报》的报道表现遗憾-“这是一篇非常差的消息——如果有人称其为消息的话,它显明扭曲了我们的研讨工作我讲的也就是使用抗菌洗洁精时可能产生的事情,怎么和牙膏扯上关系了呢?我的名字竟然呈现在这样一篇报道之中,真是让我非常扫兴”

  《旗号晚报》在报道时好像还忘记了科学消息的一个通例,没有阐明此项研讨的原始出处-Vikesland等人的研讨论文已被《环境科学与技术》接收,并于4月2日在该杂志网站提前发表

  牙膏信赖危机”

  其实,美国和英国的主流媒体并未太多关注Vikesland等人的研讨但《旗号晚报》的报道通过网络却很快引起了海内的关注许多海内媒体由此,采访专家,采访质检总局,采访高露洁牙膏的出产厂家,忙得不亦乐乎但此刻绝大多数媒体好像没有想到去查阅原始的研讨论文,或是去采访Vikesland本人

  与《旗号晚报》的报道比拟,海内个别媒体的报道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有媒体将《旗号晚报》自行调查的含三氯生的商品名录奉为“涉案产品名录”-有媒体直接将高露洁全效牙膏定性为“含间接致癌物”

  就这样,在一份英国的非主流媒体以及海内诸多媒体的渲染之下,一场“牙膏信赖危机”被制作出来媒体不仅给公家带来了恐慌,而且导致一种不信赖的氛围敏捷蔓延即使是一些专家也受到这种氛围的波及中国疾病预防节制中央职业卫生与中毒节制所吴维皑教授等专家在媒体上对“高露洁牙膏致癌说”提出了质疑,马上就有一些网友疑惑这些专家是厂家好处的代言人

  这一事件也给高露洁牙膏的出产厂家也带来了懊恼4月19日,广州高露洁棕榄公司法律及政府事务部告诉《南方周末》,该公司4月18日已经发表了一份声明,接下来还会对媒体和公家作出更详细的阐明该公司在那份声明中称,“有关近期个别外国媒体报道中提及的实验室研讨讲演,该讲演中并无涉及牙膏,或提出任何针对高露洁全效牙膏使用安全性的内容”,“大批的科学根据及长达十几年的全球消耗者之使用,充足证明了高露洁全效牙膏的有效、有益及安全性”

  “须要慎之又慎”

  相似的事件,在海内消息界比比皆是去年7月的杜邦“特富龙”事件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本来,美国环保署宣布公告,针对的并非特富龙等产品的安全性,而是杜邦有没有隐瞒全氟辛酸铵撝圃焯馗涣涂层等资料时用到的一种助剂敹匀颂褰】岛突肪秤跋斓男畔ⅰ5海内一些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甚至没去浏览美国环保署和杜邦网站的消息原稿,就等闲地使用了诸如“有毒锅”一类的字眼,弄得公家不知所措

  中国人民大学消息学院陈力丹教授还告诉记者,2001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经刊发一条道听途说的假消息,声称上海将建造一座可容纳10万人的摩天大厦香港一些随后也入行了报道短短两天,这一假消息就呈现在了海内大大小小的媒体之上

  记者们望到一个符合受众心理须要的消息线索,会天然地产生职业激动,但“这种谎言的损坏力很大,它对公家是一种愚弄,”陈力丹说,“这里面真的没有多少道理可讲,只能阐明媒体有时候太急躁了”

  陈力丹曾经针对“换头术”等假消息写过一篇《假消息何以泛滥成灾?》的评论,感慨一些消息媒体居然制作了这么多的假消息,并称之为消息职业道德的悲痛他说,社会上产生某种谎言以后,媒体的义务是去澄清事实,如今却在谎言传播的入程中推波助澜就拿“高露洁事件”来说,这一事件与科学有关,许多记者可能不熟习科学消息,“但只要查阅原始论文,采访相干学者,事实也是可以澄清的呀!”

  中国人民大学消息学院喻国明教授以为,媒体应当成为社会安全的守护者,把公家好处放在第一位对于社会生涯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媒体不但要告诉公家,还必定要加以恰当和正确的解说,告诉公家要挟水平到底有多大,让公家全面了解情形在此次高露洁牙膏事件中,媒体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的确体现了媒体的义务,但“不能简略地把问题抛给公家,更不能听风就是雨,无穷制地夸张因为,真谛去前迈一小步去去就成了谬误”

  喻国明还说,至于在采访入程中,应当控制两个以上的消息来源,不能依附孤证,这些都是基础的常识,“尤其是那些和公家好处息息相干的事情,影响越大,义务就越大,更须要慎之又慎,多方评估”

  4月19日,Vikesland在接收弗吉尼亚当地媒体《罗纳克时报》(Roanoke Times)的采访时,重申了他同本报记者说起的观点——“以为使用含三氯生的牙膏会出问题长短常轻率的”不知道这是否能让人们略感释怀


大家都在评 挑错 如转载侵犯版权将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