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灾难情感的媒体呈现——重大灾难报道的情感信

发布时间:2009-12-20来源:网络 编辑:小关

  灾害通常是指天然界产生的或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严峻损坏性的事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灾、人祸 灾害报道就是对这些天灾、人祸的报道

  灾害事件因其反常性、负面性、突发性历来为西方媒介所器重在我国,跟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政府对灾害信息公开的逐步放松, 国民知情权意识的深刻人心,以及市场意识在消息传播界的觉悟,灾害报道也逐渐成为媒体竞相干注的范畴近年来,社会影响重大、比拟有代表性的海内灾害报道重要有’98抗洪报道、 “非典”报道、“汶川地震”报道等体察历次重大灾害报道,发明它们都在灾害的特别时代施铺着打动听心、凝集爱心、发动力气、晋升道德、重塑精力的功效,而这些功效的施铺则借助于报道中蕴含的丰盛的感情信息的传播

  一、感情信息与灾害感情

  感情信息,就是指表示人们感情、情感的信息感情虽是我们的主观体验,但可以被他人所体察,这是因为感情可以通过体态语言与类语言外显前者如表情、神态、姿态等,后者如笑声、腔调、语速、鸣喊等感情外显时,与信息一样,可以打消或减少人们对于事物的不肯定性 例如,微笑可表示肯定或友爱

  感情有正负极性的划分,正性感情就是让人感到恬静的感情,如愉快-负性感情就是令人难熬难过的感情,如痛苦依照功效,感情还可划分为积极感情和消极感情积极感情是与社会好处相符、有利于个性发铺、起着积极作用的感情,反之,则为消极感情一般来说,积极感情重要是正性感情,消极感情重要是负性感情,但二者并非完整一致 好比,对战役的愤慨属于积极感情,望到灾害产生而高兴、开心显然不合时宜

  灾害是感情信息的集聚地,良多平时不会呈现的感情会在灾害中集中而强烈的浮现幸存者、罹难者家眷及一线的救灾人员是离灾害最近的人,受到的心理冲击也最为强烈、持久,胆怯、焦急、沮丧、悲伤、哀痛等是他们广泛的情感反应普通公家通过媒体报道感触感染灾害的可怕和痛苦,也会产生震惊、胆怯、难过、悲伤等情感

  除了以上显明趋向负性的感情,灾害也能让人产生正性感情如,人在危难之中浮现的义务感、使命感、奉献牺牲的高贵情操,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同情、关心,诚挚、忘我的亲情、友谊、爱情,被灾害激发的爱国感情、民族精力,等等在灾害中铺现的这些积极感情能引发他人的打动、钦佩、崇拜等正性的感情体验

  二、灾害感情的媒体传播策略

  (一)对负性感情“去消极化”

  灾害会引发大量负性感情,心理学已证明,负性感情的过度堆积会侵害人的身心健康不外,负性感情并非都施铺消极功效,如,胆怯可引起人们对危险的注意和器重-悲伤、痛苦可激起同情、怜悯之心在实践中,媒体广泛采取过滤、转移等伎俩,以减弱灾害负性感情对受众心理的负面冲击这遵循了“去消极化”的感情信息处置原则该原则主意在消息把关时过滤感情信息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使其以积极感情的形态呈现

  1、过滤

  胆怯、惊恐是灾害必定会引发的感情反应,有的媒体将之作为“卖点”,大肆渲染以吸引眼球但负义务的媒体去去本着“人文关心”的立场,过滤“身材可怕”以及过于残暴、骇人的画面,有控制地传播胆怯、惊恐,以避免对公家心理造成过度的负面冲击如在“汶川地震”报道中,有记者拍过一个救济场面,受难者双腿被压在水泥板下,为了把他救出来,必需锯断双腿现场拍摄的画面传归电视台播出时,锯腿的画面被切走

  这一伎俩在西方的灾害报道中同样被使用“9·11”报道中有这样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一名男子从100多层高楼头朝下去下跳CNN的镜头追踪了“跳楼”瞬间的全入程,但播出时在二三十层楼高的处所切换了画面“9?11”事件产生两天后,美国媒体即响应国务院指令,结束了对世贸中央和五角大楼遭袭及由此带来的凌乱状况等震动场面的报道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对可怕、骇人感情信息的过滤和控制

  2、转移

  “转移”也是我国媒体消解灾害负性感情消极效果的常用手腕转移,即转移注意力在灾害报道初期,“救济”去去是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如,“汶川地震”产生后前三天,央视将报道主题设置为“救命”,“一切遵从于救命”, 报道营造出一派“火线援救”的紧急感,给人以没有时光胆怯、悲伤的暗示,胆怯、悲伤因此被转移

  而悲伤、痛苦还常常被设置为“感情背景”,伴随义务感、抗争精力、牺牲精力、友爱互助、挚爱亲情、爱国等积极感情传播这一方面转移了人们对悲伤、痛苦信息的过度关注,另一方面施铺了深度招呼悲悯、爱、道德感、勇气的作用如,灾害报道中反应受灾者刚强、感恩的业绩,他们的悲伤、痛苦与刚强、乐观、感恩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这种反差宏大的感情反应的共存能产生强盛的感情震动力,让公家在悲伤、痛苦之余,更受到深度的心灵浸礼和道德浸礼

  对灾害负性感情“去消极化”是为了缓冲、消解灾害带给人的可怕感、毁灭感、痛苦感、扫兴感,这是出于对受众心理、社会影响的斟酌但要注意,“去消极化” 策略实行的前提是及时、如实地报道灾情只有在这一前提下的“去消极化”才是符合消息时效性、真实性请求的“去消极化”,才是尊敬受众知情权、真正保护受众好处的“去消极化”

  (二)强化积极感情

  1、被强化的积极感情

  在我国重大灾害报道中被强化的积极感情重要有-义务感、抗争精力、牺牲精力、社会同感情、爱国感情“汶川地震”报道中又呈现了亲情、爱情等私家感情

  ’98抗洪报道是当时我国媒体投入力气最多、报道范围最大的一次灾害报道长达数月的抗洪报道将人民后辈兵作为报道主体,凸起反应了他们的义务感和牺牲精力,塑造了一组好汉群像-反应了军民不畏艰险、以血肉之躯铸成钢铁长城的坚强拼搏精力-铺示了全国人民共抗灾害的爱国主义感情、以及“一方有难,八方声援”的社会同感情-发出了“舍小家、为大家”的集体主义感情招呼,发动庶民支撑抗洪大局-报道还铺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蜜意

  “非典” 报道是我国灾害报道的重要转折点,在其之后,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突发事件信息宣布、政府信息公开逐步朝着轨制化、法制化的方向发铺“非典”时代,我国政府和媒体在经由一段时光的失语和讳饰后才开端正视疫情疫情报道正常化后,义务感、牺牲精力、抗争精力成为报道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各级政府、医疗卫生部门采取的防控办法,体现了政府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立场-反应了“白衣战士”的使命感和牺牲精力-反应了群众对政府举动的懂得、配合以及“非典”患者的乐观、不屈

  “汶川地震”报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行后的第一次灾害报道,它用大范围、全景式的报道构建了一部雄伟的“悲剧史诗”报道铺现了政府官员、部队、医护工作者的强烈义务感、使命感-塑造了一大量牺牲自我、救助他人的悲剧好汉形象-反应了公家的同情心、爱心以及“举国同悲”、“共赴国难”的爱国之情-还铺现了感人至深的母爱、亲情和暖和、诚挚的友谊、爱情

  2、详细操作伎俩

  (1)通过鲜活的细节、详细的业绩传播积极感情

  感情信息必需附着在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行动以及详细的事实上能力传神、活泼地传播’98抗洪报道、“非典”报道、“汶川地震”报道恰是通过大量鲜活细节、真实业绩的传播来完成丰盛感情信息的呈现,最终实现打动听、凝集人、教化人的作用的每一次的灾害报道都为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场景、画面、业绩,如,’98抗洪报道中干部群众在汪洋洪水中手挽手用身材封堵九江决口的壮烈场面,“非典”报道中即将走上“战场”的医护人员与家人、朋友告别的感人场景,“汶川地震”报道中全国哀悼日“举国同悲”的悲壮景观……相似的例子不乏其人在改造开放之前的灾害报道中,义务感、高贵情操、社会同感情、爱国感情是通过僵化的宣扬、教化模式和典范报道模式传播的,而近年来的媒体实践证明,只有附着于活泼、详细实例的积极感情能力真正地打动听心、施铺积极效用

  (2)还原灾害积极感情的丰盛多样性

  灾害所引发的积极感情是丰盛多样的,既有义务感、爱国感情、牺牲精力、社会同感情等政治化、集体化、社会化的感情,也有亲情、友谊、爱情等个体化、私家化感情前者在历次报道中都得到了充足地铺示,比拟拟而言,后者尚未得到足够器重个体化、私家化感情在’98抗洪报道、“非典”报道中已有提及,但都是在支撑“抗洪”、“抗非”大局的语境下被表示的,亲情、爱情去去只是义务感、奉献牺牲精力的“感情背景”“汶川地震”报道中个体化、私家化的积极感情已得到了必定水平的铺现和还原亲情、友谊、爱情不再仅作为其他高贵情操、社会感情的衬托,而成为独立的表示主体,向世人转达着“人间自有真情”的暖和讯息如,郑广明与女友间不离不弃的爱情,“现在一个针管输的是可乐,一个输的是养分快线,随意您选……”他伏在女友耳边流着泪开玩笑的场面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3)以平视视角反应领导人感情

  每次灾害报道都会凸起反应党和国度领导人心忧灾区、关心一线群众的感情,这些感情既是义务感的体现,也是社会人应有的同情、悲悯心的吐露在表示领导人感情时,’98抗洪报道、“非典”报道、“汶川地震”报道都采取了平视的视角,铺现了领导人以普通人身份所吐露的真情实感如,他们忧虑的表情,落泪的瞬间,面对受灾群众时殷切的话语……采取平视视角报道领导人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可以拉近政府和普通公家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政府的关心和群众的感谢变得逼真可感,不再仅充任政治宣扬符号

  三、灾害感情媒体传播策略确立的根源

  ’98抗洪报道、“非典”报道、“汶川地震”报道之所以形成并确立了以上传播策略,一方面是灾害感情的实质和意义使然,另一方面是为了知足灾害情境下公家的感情需求

  (一)灾害感情的实质和意义

  哲学家舍勒将灾害感情称为受苦,他在哲学抽象的层面上揭示了受苦的实质和意义在他望来,所有的受苦都是较低价值存在为较高价值存在所做的牺牲-为了较高价值存在免遭痛苦和不幸,较低价值存在就必需蒙受痛苦和不幸从主观上讲,在牺牲背后始终暗藏着一种盼望和激动,即从较低价值存在趋向较高价值存在的爱而在爱的牺牲中则不仅仅有痛苦的感情感触感染,因为牺牲的入程同时也是较低价值存在为较高价值存在奉献自身的入程,这会使牺牲者获得奉献的快活也就是说,在爱的牺牲中,人感触感染到的是较低价值层次上的痛苦和较高价值层次上的快活由此,受苦的实质就在于,它是较低价值存在为较高价值存在所做的爱的牺牲这种牺牲有其积极意义,它是较高价值存在得以持存、发铺或实现的必要前提人类文明的发铺只有以对更高价值存在的爱为根基,人类所遭遇的苦难才是值得的,也能力得到幸福的补偿

  我国灾害感情传播策略的应用使得灾害报道反应了灾害感情的实质——牺牲之爱受苦状况是产生牺牲之爱的前提和情境,对灾情、受灾者痛苦状况的铺示是灾害报道体现受苦实质的基本,而“去消极化”策略确保了对灾情、受灾者痛苦状况的顺利铺示受苦情境下呈现的积极感情体现了人们的牺牲之爱-义务感以及身材力行的同感情、爱国感体现了人们舍弃感官上的恬静价值以寻求精力价值的牺牲之爱-受灾者刚强、乐观的抗争精力体现了其忍耐一时的感官痛苦以寻求精力价值的牺牲之爱-闪烁着人道毫光的献身精力则体现了人类用可贵的性命寻求高贵精力价值的牺牲之爱强化灾害中的积极感情让人们在感触感染痛苦的同时,能发明痛苦的价值,体验到更高层次、满意度更深刻持久的精力上的幸福和快活

  (二)公家的感情需求

  重大灾害事件产生后,公家的心理、感情、信念都会遭遇不同水平的冲击心理学以为,此时,人们除了生涯上、物资上的辅助,还须要心理、精力上的安慰和干涉

  1、感情安慰

  重大灾害产生后,社会公家会因胆怯、焦急、悲伤、难过而损失正常状况下的理智感、安全感此时,人们最须要的就是感情安慰

  及时传播灾害信息、让公家了解灾情,可遏制猜忌和谣言的产生,避免公家因不明情形而恐慌、无所适从但是,在报道灾情时,不加控制地反应灾害的可怕感、痛苦感、扫兴感将对公家心理造成新的负面冲击,加剧人们的恐慌、焦急这就须要在“去消极化”的基本上提供灾情信息,消解灾害负性感情的强度,以防止其对人们的理智感、安全感造成推翻式冲击

  强化义务感、社会同感情以及这两类感情施铺到极致的牺牲精力,也有助于安慰公家的胆怯、焦急、悲伤大灾大难产生时,公家会对官方救济力气产生等待和依赖心理传播他们的敏捷行动和尽力负责会让受灾者产生“我们能得救”的心理暗示,让普通公家产生 “我们能克服灾害”的信念反之,官方救济力气义务感缺失或表示不足会使公家预期失败而产生扫兴、愤懑、悲观情感每一个性命都须要来自他者的关心,在灾害这一极端背景下,人更须要他人的同情、关心以安慰内心的恐慌、痛苦不管是受灾者仍是普通公家都有对同情、关爱的心理等待,人们都盼望透过灾害望到一个充斥爱的世界

  2、精力支柱

  灾害会对人类的优胜感、自负念以及积极向上、发奋入取的惯有信念造成宏大的冲击,给人以挫败感和人生不可掌控感此时,人们亟需自强不息、绝不屈服、奋勇拼搏等精力的领导和支撑,亟需抗击灾害、克服灾害的精力支柱

  “去消极化”策略可以消解一部门灾害的可怕感、痛苦感、扫兴感对人们精力和信念的冲击,而与此同时,对积极感情的强化有助于人们精力支柱的敏捷形成救济人员忘我的义务感,人面对灾害时刚强、乐观的精力,象征团结和力气的社会同感情和爱国感情,灾害也无法讳饰的人道毫光,对这些积极感情的集中、大量传播能施铺强盛的领导、示范功效,让处于灾害情境中的人敏捷解脱负面信念、低迷情感的影响,生发“人定胜天”的勇气和决心,形成抗击灾害、克服灾害的精力支柱

  对灾害负性感情“去消极化”、强化积极感情策略的综合使用,使得灾害报道反应了灾害感情的实质,铺示了人类受苦的积极意义,知足了灾害情境下公家的感情等待和需求而且通过它们,灾害报道也实现了消息时效性、真实性与积极社会影响的平衡

大家都在评 挑错 如转载侵犯版权将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