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张天阔:老字号弃外资?

发布时间:2009-12-20来源:网络 编辑:小关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扬州的一个运动上表现,商务部将重审中华老字号在重新审定中,外资必需一律撤出这则最早见于《扬州晚报》的报道,已被各大媒体纷纭转载如果商务部真的在重启中华老字号评审工作时采取这样的尺度,将成为自1993年海内商业部首次评审中华老字号至今,对外资限入请求最为严格的一次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拥有“中华老字号”企业1万多家,但目前只剩1000多家其中不少老字号企业经营效益长期亏损

  制约老字号发铺最主要的原因是资金和管理机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公私合营后,本来大多属于民营经济的老字号失去了对市场的灵敏嗅觉,归为国有所以,引入外资、转变股权构造是老字号接收新的管理理念的措施之一

  自 2006年至今的三年中,无论是已经获评的中华老字号,仍是尚未获评的老字号,都有引入外资的尝试2007年,北京二商团体就和韩国希杰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共同出资2.1亿元,二商团体占51%的股份,希杰49%,共同经营第一批获评中华老字号的品牌“白玉豆腐”,北京二商团体北京二商希杰食物有限义务公司中华老字号品牌“白玉豆腐”,如果外资撤出的请求一旦落实,这些企业就要在废弃老字号招牌和违约停止合资之间做出选择

  但如今,管理部门从内资控股到外资撤出的请求,则可能斩断了这条学习路径

  “中华老字号”中对于外资的限制,北京市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北京资深老字号专家高以道以为事出有因在他望来,老字号对外资的警戒,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几起外资恶意收购老字号品牌有关,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结合利华收购“中华老字号”品牌京华茶叶的案例

  1999 年,结合利华开端收购本土茶叶品牌,并通过“寒冻”被收购品牌的方法为其立顿品牌开路直至2007年,北京二商团体才从结合利华手中归购了京华茶叶品牌,但在洋老板手中的9年时光,让京华茶叶损失了本来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这样的例子让不少老字号留下了外来买家是敌非友的印象

  国度主管部门为“中华老字号”企业颁牌始于1993年,当时的海内商业部经由调查审核,为1600多家企业颁发了中华老字号的铜牌2006年,商务部启动振兴老字号工程,重新审定中华老字号企业,并规划持续3年分三批颁牌第一批包含茅台、全聚德、张小泉、稻香村落在内的434家入选的企业在2006年年底获得了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牌匾

  而商务部的持续3年的颁牌规划并没有实现2007年,因为当时一些违规评审的现象呈现,监察部开端介入并冻结各部委的评审工作,于是,中华老字号第二批的审定工作目前仍未开端,更多的老字号还在排队等候之中

  在2006年重启“中华老字号”颁牌工程时,商务部就请求参评企业必需知足“海内资本及港澳台地域资原形对控股”的前提

  在商务部同年颁布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划定》中,也可以望到-“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节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度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誉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节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入行申报”对于这条划定的限制,商务部曾做出过这样的说明-“报商务部审批不等于不批,而是要增强监管,保障驰誉商标和中华老字号物有所值,不被人为缩水”

  除了担忧外资恶意收购外,商务部和各处所主管部门对于中华老字号都有相应的搀扶政策,其中北京的搀扶力度最为显明,中华老字号除了可以申请连锁专项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外,还有专门的老字号搀扶资金商务部在划定中强调中华老字号的中资背景,事实上是盼望政策被真正的本土老字号企业享受

  从以去来望,一些处所已经对获得“中华老字号”招牌的企业有了政策倾斜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这些老字号就要与外资并购绝缘,而“撤资”的说法是否就意味着“中华老字号”将成为外资的投资禁地?

  在商务部研讨院外资研讨部研讨员马宇望来,针对外资入入老字号,市场经济应当有市场淘汰的机制,面对外资入来的时候,政府应当要做的是坚持一个公正竞争和发铺的市场环境而非一味维护各国也没有相似的对老字号的维护方法

  事实上,抛开操作层面的问题来望“重审老字号,外资一律撤资”的说法,其核心问题在于,作为规矩的制订者,是应当将老字号望作市场经济中的一员,能够对自身未来发铺做出成熟断定的“大孩子”,仍是要其生存在维护的羽翼之下,成为不能与生疏人说话的“小孩子”显然,以维护的名义把老字号“圈养”起来,只是解决了它们暂时的资金和管理短板上的缺口,而并未给予一个长足发铺的未来

大家都在评 挑错 如转载侵犯版权将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