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刚:理性的网民催生成熟的政府
发布时间:2009-12-20来源:网络 编辑:小关
理性的网民 成熟的政府
没有谁会疑惑来自网络舆论的力气
从稍显生疏的“俯卧撑”,到广为流行的“藏猫猫”-从房产局长的“香烟门”,到年青市长的“剽窃门”……网络舆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夺人眼球,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涯方法、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谁也未曾想到,一次本不起眼的市长选举,通过网络的发酵和推波助澜,竟把一位刚刚当选的年青市长推入了舆论的风暴眼先是“背景门”,再是“剽窃门”,在3亿网民的“穷追猛打”中,饱受争议的宜城市长周森锋,被网络舆论推入了一扇前程未卜的“旋转门”长达10天之久的“周森锋事件”,再一次全景式地诠释-在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下,网络舆论最终扩散为社会舆论,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强盛的舆论压力,使底本被传统媒体疏忽的消息事件改变为社会公家共同关注的“大事件”
相似的“大事件”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网络舆论生发出的公共事件正在成为公共话语空间的一种常态,而如何正确望待网络舆情,成熟应对网络公共事件,渐成政府官员的必修课
在人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的网络时期,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成为看法表达的主体跟着网络舆论由“愤青”式的青涩,走向具有强烈社会义务感的成熟,理性、温和、富有建设性的声音,正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流在逐渐成熟的网络民主语境中,公权已经处于公家监视的阳光之下,不管掌权的人愿不愿意,权利的死角被一点一点地置于阳光下暴晒,对网络舆论漠然视之,可能引发政府信赖危机,而一些处所政府官员从过去熟习的“传统媒体的官方舆论场”转到现在生疏的“网络舆论场”,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极易陷入“老措施不管用,新措施不会用”的尴尬
在沸沸扬扬的“邓玉娇案”中,巴东警方先后三次宣布了案情通报,但“政府片面以为只要有不同声音就会导致公家思维凌乱”的习性性思维,致使网络舆论不断进级,入而演化成一起网络公共“大事件”面对归应后的反弹,巴东官方开端三缄其口,舆论的议程设置权再次被网络主导,巴东官方陷入了成千上万网民排山倒海式的口诛笔伐中从这起政府应对网络公共事件的失败案例来望,因为不熟习网络舆论规律,巴东官方在错过网络事件埋伏期的舆论领导之后,又失去了爆发期的有效应对,最终巴东被一步步地推向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无独有偶,年青的宜城市长周森锋,在被网络舆论推入“背景门”时,起初选择了归避,在一片质疑声中,他以“压力很大,盼望媒体少些关注”,给出了整个事件中惟一的归应此后,面对接踵而至的“剽窃门”、“香烟门”和“打伞门”,宜城官方给出的只是“挤牙膏”式的归应,而周森锋却选择了缄默应对这种“挤牙膏”式的归应和缄默应对显然不能令舆论满意,公开信息的极度匮乏,让舆论的焦急入一步发酵,人们急于知道事件背后到底掩饰了什么,因为宜城官方和周森锋本人应对网络舆论的经验与才能不足,导致这起网络事件最终陷入舆论的漩涡之中
而此前的“藏猫猫”事件,在如何应对网络公共事件上,给出了另一种归答事件产生后,云南省委宣扬部出头具名邀请网友组成调查委员会到事发地铺开调查,体现了对网络民意的尊敬和对公家知情权、介入权的保障,而这种对敏感事件不与公家“藏猫猫”的诚意,是积极归应网络舆情、知足国民知情权的一种尝试,并成为官民在知情权问题上良性互动的范本
由此可见,网络舆论既是引发政府信赖危机的“催化剂”,又是化解危机的“灭火器”这就请求政府官员除了读书、望报、听广播、望电视之外,还要熟习网络舆论的规律,能够对社会网情、舆情作出科学而正确的剖析断定,应用网络的优势树立政府与大众的沟通机制,为大众的诉求、信息充足流动提供足够的空间
理性的网民必然催生成熟的政府,若此,乃网民之大幸,政府之大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