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正文

皇甫天:“网络删除”凸显法律的尴尬

发布时间:2009-12-20来源:网络 编辑:小关

  近日“网络删除”被爆已经成为一些人的生财之道,与之呈现良多相应的公司他们把客户指定的负面消息从几家重要网站删除,或删除不良网民发的骂人帖一单业务收费高达万元以上他们的伎俩,其实就是用投放广告或者其他方法,让发表报道的媒体自己向网站提出删除恳求

  只要会发生麻烦,就有帮忙解决麻烦的人,只不外要付一点钱这类现象在生涯中并不鲜见,是摆在桌面上的地下秩序,而今更是把触脚伸向了网络对媒体和网站的见利忘义的行动是该予以遣责、惩罚毋需多说但被毁谤的受害者自己出钱请人公关删除,却是无奈之举,也是法律面对网络问题的尴尬

  因为网络虚拟容易暗藏真实身份的特色,网民发言不必顾忌太多,使得言论更自由,但也有其不好的一面,一些骂人、毁谤的行动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指名道姓的漫骂攻击,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较生涯上来得大一些,各类信息还可以以帖子等情势保留,日后可能会被再“曝光”而成为一颗“隐性炸弹”,给当事人带来了不小的懊恼

  虽然可以通过法律手腕来保护自己的权力,但相干程序繁琐,要花去不少时光、精神和金钱,何况在虚拟的网络中,就个人而言光肯定对方身份就很难题,要到达目标并不容易因此,若非影响恶劣一般人都会选择忍气吐声,也就助涨了不良风尚通过“网络删除”的手腕,可在必定水平上减小影响,但并非良策一是毁谤得不到惩处,就会再生事端-另外,这种方法是游离于法律秩序之外的,受害者自己花钱“消灭”证据宁可向坏人低头也不寻诸法律的辅助,天然影响了法律的威望

  因而,对“网络删除”入行管制是有必要的,也更应当对网络上的漫骂攻击毁谤入行整理目前有处所在试水一些法规、网络实名制等,尚未望到效果但如果管理过严或履行实名上网又会影响庶民说真话、反映问题的胆量和积极性,究竟一些处所的庶民是不易发出声音的,如像河南灵宝的王帅事件就容易被借口干涉于是就发生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如何对网络上的言论入行有效、合理的管制,而这是不易掌握的

  窃认为,在找到有效的方法以前,不妨采用调和的措施以“被动”的情势来管理漫骂、毁谤等不良行动,成立或和谐相干部门,在接到求助或举报后,辅助其收集证据,定位、惩处肇事者,以到达净化网络的目标,也不致让法律尴尬

大家都在评 挑错 如转载侵犯版权将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