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文化不是贴在城市身上的标签
发布时间:2009-12-20来源:网络 编辑:小关
前些日子,加入了杭州的国际动漫节,市政府邀请了一些在京作家到当地,介绍政府对文化工业的构想接着望到消息,市长赵小明为推广张家界的国际乡村落音乐节,变身卡通做形象推广,引来媒体暖议
随后,深圳第五届文博会也传来揭幕的消息
从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宣扬暖潮,可以觉得海内城市近年来对自身文化建设的器重文化工业在一些城市的位置越来越高,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好像缭绕着文化工业在铺开然而,细望良多城市对文化工业的提法或目的,却大同小异,少有光鲜个性,望重的多是动漫等向阳工业,打的是国际牌,口号也是立异、精品一类的常规话语文化被一些城市当做张扬政绩或吸引投资的一种策略,至于文化是否对市民构成本质性的精力影响,关注得并不多
城市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古老,历史上有名的城市,都有其奇特而光鲜的文化形象如当年古罗马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古雅典的悲剧艺术和对自由价值的推崇、伦敦的绅士文化等中国古代的城市也是这样,盛唐长安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景象,明清苏杭通俗文化的繁盛与隐逸文化的气质等一座城市有自己光鲜的文化个性,市民能力共享一份奇特的文化记忆,这份记忆唤起的是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找到了文化上的区别,也就找到了城市的形象-找到了市民的骄傲和自负,也就找到了城市的活气
雅典当年成为名城,就是因为充足承认了个人在城邦中的价值伯里克利当年有个语录-“要自由能力有幸福,要英勇能力有自由”也就是说,雅典的存在,是通过个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实现来完成的当个人在为自己的目的尽力时,也在实现城市自身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市民与城市实现了文化和记忆的共享
因为现代城市的开放性,使得城市和市民关系疏遥了,这是当代城市发铺一个广泛的危机良多城市期望通过大型的公共运动,来维系与市民的精力接洽,或达成与外界的沟通这种公共运动,相似于传统的狂欢,如果注重与大众的精力沟通和感情交换,也能达成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但这种运动良多时候,在意的只是商业收益或政治效应,不仅遥离市民生涯,更未触动市民的介入意识,这类运动成了一个城市的大型广告
像深圳这种年青城市,或许寻找和确立自己的文化精力,还容易一些但对杭州、南京这种有深挚文化传统的城市,反而比拟庞杂它须要从特别的传统和民俗中,去寻找真正合适自己的城市性情和市民精力,而不是通过一些简略的商演、铺览或文化节,就能达成目的这种脱离了自身传统的文化运动,最终在市民眼中不外是一个文化标签而已,很难对市民精力构成真正影响
从长遥望,一个城市对文化的建构,着眼点并不只有文化工业,更为主要的是对一个城市轨制文化的建设,以及对市民生涯和娱乐方法的领导唤起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最主要的,就是树立一种市民可广泛介入的轨制文化如果市民能积极、自动地介入到对城市事务的讨论与计划中,一个真正活泼的文化共同体能力形成公共文化运动更是这样,如何激起市民的介入暖情,并由此影响他们的生涯和娱乐方法,才是这种运动真正须要斟酌的问题文化彰显的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精力,而精力的形成是庞杂而迟缓的,它必需时刻面对市民这个宽大的群体
望到越来越多的城市,正以开放姿势,寻找合适自己生长和发铺的文化空间,仍是让人愉快的只是盼望这种寻找能与更多市民的精力感触感染相应合,这样才可能成长为一种文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