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汇源并购案是中国市场错位的标志
发布时间:2009-12-19来源:网络 编辑:小关
每个投资者都盼望自己处在健康的经济体内,这样,即便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也不外是市场优越汰劣的清淤期,投资者可以期望未来更加公允的市场
汇源并购案却提示我们,中国的企业可能处于优汰劣胜的逆淘汰时代,从资本市场到实体经济,节节下挫的市场无法给相似于汇源这样的企业准确的估价虽然汇源在香港市场上市,但受到内地股市的拖累,未能免于颓势
众所周知,汇源果汁是目前中国纯果汁市场据有率第一的企业,2007年,汇源果汁销售额到达26.56亿元,同比增加28.6%今年上半年,汇源饮料总产量54万吨,同比增加11.11%截至2007年底,汇源的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销售量分离占海内市场总额的42.6%和39.6%但汇源自上市以来,股价处于跌跌不休的降落通道,2007年2月23日上市发行价为6港元,去年7月27日最高到达11.76港元,而后下跌,收购案新闻宣布后,9月2日仅为4.14港币的股价复牌后,9月4日反弹到10.10港元
当我们对这样的低价开端麻痹时,可口可乐的收购让我们意识到这样具有竞争力的民族企业的真正价值
可口可乐之所以要溢价收购,是为了补充自己产品中的短处除了碳酸饮料之外,可口可乐在果蔬汁、茶饮料等方面的市场开辟不力,在清水方面无法与娃哈哈对抗,在果蔬汁市场输给了汇源,在茶饮料方面输给了康师傅和统一碳酸类饮料销售已经降落,以价值计,果蔬汁已成为碳酸饮料后第二大饮料市场——无论是从口味,仍是在营销手腕、产品推出周期上,可口可乐等跨国巨头都无法与本土企业比拟这对于可口可乐未来在中国的业务是个宏大的要挟——依据AC尼尔森讲演,2007年,中国果汁饮料市场大幅增加,果蔬汁 (包含百分百果汁、中浓度果蔬汁和果汁饮料)是增加最快的软饮料因此,入行并购补充产品短项、消灭竞争对手,成为最便捷、理性的选择
我们曾寄以厚望的民族企业家、曾经起誓要把汇源做成百年迈店的朱新礼,从目前的迹象来望,很可能成为饮料行业的原料提供者,只要两年内不要挟可口可乐,朱新礼就可以继承做朱新礼自己表示,想归到工业链的上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果树品种的开发上面,而自己对品牌打造并不在行
是什么让朱新礼激流勇退?
中国的民族企业实际上是两面作战,一是与海外、国企大资金作战,即便在并购案产生之后,摩根大通仍旧发表研讨讲演称,维持汇源跑输大市的评级,因为汇源果汁股权归报率及开工率较低、运营资本请求却很高汇源果汁的竞争对手康师傅控股和统一企业上半年的果汁销售表示不佳,推测汇源也好不到哪儿去实际上,受制于资金链,汇源果汁已经向华平基金、达能等出售了部门股权,达能公司持股比例为22.98%,华平基金持股比例为35.49%,两者相加可以左右大局,从资金起源望,汇源很难说是纯洁的民族品牌如果海内的资金不能对优质企业入行有效的支撑,企业落入海外大资金与国企大资金之手,是迟早的事
二要与本土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战这些民营企业家面临两难选择-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扛起民族工业的大旗反对外资收购,但他们求助于民族情感与严格的行政审批时,又陷入了自织的牢笼,使将来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最具反讽颜色的案例是宗庆后与达能之争,最后宗庆后的离岸公司和家眷的国籍问题一一曝光从国籍上与公司属地上来望,这些企业也很难说得上是纯洁的民族企业了数数这些国企与民企的企业家,他们的昆裔还有几个是中国人?
与海内冰冷的市场只有国企并购火暖的情形相反,外资正在筛选中国的优质企业与优质人才,笔者了解到跨国公司包含又爆出丑闻的德勤等都在中国招兵买马,国外的资本市场、海内的人才加上海内的渠道、消耗市场,让他们对中国经济未来预期十分望好
可口可乐的并购案再次让我们反思,经营环境与扭曲的融资渠道,是如何将企业家逼走他乡的?如果中国失去了最有才能的企业家与企业立异精力,只剩下范围前列的世界第几大企业,中国本土经济将会如何?中国改造的经济结果将到谁手中?